【专栏】 停用社媒让心灵回复片刻恬静

2020-02-08 11:07

香港正值多事之秋,社会事件未过,新肺炎又袭港,两件负面大事夹缠在一起,产生巨大的冲击,不但影响政治经济,同时对人的情绪有很大影响。如果留意一下,经常浏览社交平台的用家,心情似乎特别容易波动。

疫情假资讯泛滥

新肺炎令社会人心惶惶,公众的信心脆弱。当局宣布内地来港人士须接受隔离后,市面即出现抢购日常用品的热潮。这种敏感的反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港元危机、福岛核意外时都出现过。当年福岛核电厂漏核,传闻指食盐可以防止核感染,于是市民出现「盲抢盐」。现时资讯流通广泛,却没有改变这种恐慌心态,甚至有加剧的情况。

市民在不明朗气氛下容易起哄,皆因缺乏安全感。有志愿机构就提供「贴士」,保持情绪稳定,其中一样就是减少接触不实的电子资讯,同时在转发时也要小心处理。这类讯息在网络上大量流传,特别是在社交平台更加泛滥,成为今次疫潮与上次沙士时没有遇到的另一困难。

愤怒内容伤情绪

社会出现天灾,公众对资讯特别渴求,本来就容易衍生谣言。在社交媒体发达下,谣言流传速度更加惊人。过去,资讯要大量散播,必须经由电视、电台、报章,当中电视电台是受牌照机构监管的,发布讯息非常小心,故此谣言以「路边社」的方式流传,影响始终较小。现时社媒发达,本来这些平台应该有查核内容的责任,特别是涉及疫情、公众秩序等大众议题。然而,从最近的个案显示,平台监管虚假消息的工作非常粗松,各种不实消息几乎是随时流传。

除了假消息外,网络上同时流传大量影片、帖文,内容都相当激进,无论立场是甚么,都是态度强硬,黑白分明,充满愤怒的情绪。这些内容虽然不涉及虚假资讯,但多看了同样对精神健康有影响。

重口味易变沉溺

这些「重口味」的网络资讯,与传统媒体的新闻相比,可能更具感官刺激,看多了受众在心理上会习惯在同温层的气氛,慢慢会养成沉溺,不断收看,愈来愈会投入,个人的喜怒哀乐会受到主宰,而且变成有依赖性,最后变成恶性循环。

社交平台能够在感性上有这样大的渲染力,与其互动性有关系。由于受众能够发表意见,这些回馈往往很易触动友侪间的神经,令负面的讯息在脑海中荦绕不去。

连月来的社会不安,已令很多人感觉到很大的精神压力,过量接触和投入负面的资讯,很易会令人变得不安、烦燥,想法变得极端,这种变化可能是当事人都未必自觉,所以如果发现到身边有亲人或朋友变得「燥底」,或者就需要留意,有需要时提醒他们减少或甚至停用社交媒体,可能也是让心灵得到片刻宁静和休息的方法。(吴顺目)

全文刊于《星岛日报》「拆破传媒术」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