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最惨是兔子变了乌龟而不自知

2019-12-20 09:57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澳门回归二十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到澳门主礼,只见他笑容可掬,神情轻松,表示对澳门回归二十年取得的成就和进步令人自豪。对比他前一阵子接见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的表情,实有天壤之别。在中央的眼中,同样实行「一国两制」,澳门很成功,香港却很失败,不是「一国两制」这个制度失败,而是香港搞得很失败。

香港的暴乱未止,很多人已开始设想香港的未来,认为香港会翻身、香港做得到,这些为香港鼓劲打气的讲法,本来无可厚非,但有不少香港的精英,深深抱持着「香港轴心论」的心态,恐怕会错判香港未来的形势。

这些「香港轴心论」者,深信香港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香港有法治、有资金流通的自由,也有资讯自由,而内地的城市与香港无得比。他们认为只要中央不来搞乱香港,对香港加诸各种限制,香港就会很好。未来香港也不需要依靠内地,可以自行发展成为一个很独特的国际城市,可以成为亚洲的瑞士。

我觉得这种「香港轴心论」有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就是一切只从香港的角度出发,以为香港的成功,是因为香港、甚至香港人独一无二,放任香港发挥所长,香港便会天下无敌。

然而,这种论调抽离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现实。一个城市以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从来脱离不了其地缘位置。一八四二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看中香港这个处于中国南方边陲的小渔村港口,水深港阔,香港便成为其殖民地,目标主要是借香港与中国搞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香港的独特地方,其实就是外国与中国做生意的窗口。在战后中国较封闭的时候,这个角色还不太凸显,到在一九七八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香港更大放光芒。到二○○一年中国「入世」,全面对外开放,香港作为中国对外窗口的地位,其实已开始褪色,香港经济亦进入高原地带,增长放缓,之后就靠中央开放自由行来香港,并且尽量利用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吸纳外资,延续香港的繁荣。

正值澳门回归纪念,很多人把香港与澳门比较。内地撑澳门的金融政策渐多,人民银行宣布,将澳门居民个人每人每日向内地人民币同名帐户汇款限额,由五万元提高至八万元(香港现在限额也是八万元)。早前有消息指中央正研究澳门是否能够建立一个以人民币交易的证券交易所等等。

有人讲到澳门要在金融方面和香港竞争,我相信远未到此水平,但这也是一个警号,中央不一定把所有金融方面的开放措施,放在香港。真正可以和香港竞争的,或许是伦敦、新加坡,甚至深圳,只要香港在金融功能一旦分散,每个地方都来分一杯羹,香港未来发展已受局限。更大问题是如果香港过去一枝独秀的金融界业的竞争也愈来愈多,香港还有甚么独特卖点?

上述的「香港轴心论」者,会认为这是杞人忧天,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可替代,中国没有香港甚么钱也集不到。

或许他们应该听听近日在一场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的公开活动中,一位曾在香港生活多年的英国金融界元老的「灵魂发问」,他是英国恒安标准人寿保险董事长格雷姆斯通爵士(Sir Gerry Grimstone)。他曾任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董事长,在金融业地位显赫。他出席中国驻英大使馆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招待会上致辞,话锋一转讲到香港,「人们对香港、澳门寄予厚望,两地有着巨大的机遇,享受着两制带来的好处。它们原本前景一片光明。可惜,对香港来说,情况可能不再如此。香港在过去半年所面对的示威问题,正在摧毁香港的信誉。跨国公司以往将香港视为通往中国内地的门户,而今他们想知道,香港的某些人是否要关上开放的大门?」

格雷姆斯通爵士直白提问:「香港人应该扪心自问:没有中国,香港是甚么?」那些以为香港离开中国可以活得更好的「香港轴心论」者,应该听听英国银行业老行尊的建议吧。

「龟兔赛跑」故事耳熟能详,香港的问题可能是,自己已变成了乌龟而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是一只兔子,觉得其他「乌龟」,完全不能和自己相比。(卢永雄)

全文刊于《头条日报》「巴士的点评」专栏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