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炎可致盲多年轻人发病 新药可减副作用

2019-06-02 17:10

眼科专科医生何璟颖指年仅25岁、患有贝赛特氏症的梁先生,受惠药物发展,病情得以控制,重拾新生活 。
眼科专科医生何璟颖指年仅25岁、患有贝赛特氏症的梁先生,受惠药物发展,病情得以控制,重拾新生活 。

为庆祝香港眼科医学院25周年及香港眼科学会65周年,两大眼科组织将于6月至9月期间联同香港医学博物馆合办为期4个月的「香港眼科医疗发展之回顾及展望」展览,并设有由眼科专科医生主讲有关眼疾治疗发展的公众教育讲座。政务司司长张建宗、食物及衞生局局长陈肇始、医学专科学院主席刘泽星等到场主持启动仪式

新医疗技术助患者免受治疗期间的不适,例如新生物制剂减低在治疗葡萄膜炎时对高剂量类固醇的依赖、新手术有效治疗黄斑裂孔及大大缩短康复期、创新超声波技术令白内障手术伤口更细。

6月至9月将举办「香港眼科医疗发展之回顾及展望」展览。
6月至9月将举办「香港眼科医疗发展之回顾及展望」展览。

葡萄膜炎较常见于年轻人发病,成因众多,可能与免疫系统失常有关,严重可导致失明。眼科专科医生何璟颖指出,一般按病情需要处方眼药水,局部甚至口服类固醇,以舒缓不良的炎症反应,惟部份患者的发炎位置出现于葡萄膜后段或视网膜,视力受损程度最为严重,部分病人即使接受治疗亦容易复发,稍有不慎可能会永久失明。

患有贝赛特氏症的梁先生自20岁起,不断出现后段葡萄膜炎,每次发作均有极高致盲风险,医生需处方高剂量的口服类固醇及风湿药物来控制病情,惟副作用较多,长期使用有机会造成骨质疏松、血压高、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及抵抗力下降等副作用,他亦因长期依赖口服类固醇而出现水肿、面肿、失眠,血压高等情况,严重影响生活及情绪。后来梁生亦尝试用静脉注射式的生物制剂来控制发炎,虽然疗效较高而且副作用较少,但要经常出入医院吊针较为不。及后梁生转用皮下注射式的生物制剂,令恒常的治疗变得更为方,病情受控理想,并无明显副作用,且能减少口服类固醇份量。梁先生目前保持双眼视力良好,亦无青光眼,白内障等并发症,重拾正常生活。

原发性黄斑裂孔常见于长者,以往被喻为不治之症,直至1991年玻璃体切除及气体交换手术出现,为病人带来新希望,香港眼科学会副会长及展览筹委会主席叶佩佩指出,传统手术须将玻璃体切除,结构成功率仅六至七成,未必能有效完整修补裂孔,病情可能持续甚至恶化。现时引入了光纤断层扫描、内界膜剥除及倒翻手术、微创切除及短效气体等崭新技术,黄斑裂孔手术的闭孔率已达98%,亦加快复元时间及术后舒适度。
孙先生先后经历过新旧式手术,2003年偶然接触到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检查黄斑部病变的工具)时发现视力扭曲,后被确诊原发性黄斑裂孔,并接受手术,惟当时技术所限,裂孔未被完全修补。近年检查时更发现持续性黄斑裂孔有所恶化,医生采用崭新技术为他修补,术后视力改善达三倍。相隔10年,孙先生表示两次手术最明显的进步是康复期大大缩短,由于这类手术病人须于术后持续以面朝下的方式俯卧一段时间,利用气压帮助裂孔愈合,从而提升视力及减低因黄斑裂孔所引致的并发症。传统手术的气体会在眼球维持6至8星期,病人亦须需要持续俯卧2至3星期,孙生笑言上次的经历令他非常痛苦,今次只需俯卧1星期感觉舒服得多。

白内障是常见眼疾,随住年龄增长,眼睛内透明清澈的晶体可能会老化,变得混浊,令患者的视力感到模糊,眼科专科医生赖晓平指出,至目前为止手术是最有效治疗方法,现时出现了更好的手术方法、相关仪器和人工晶体的设计能为患者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
70岁的麦先生分别在左右眼经历了两种新旧技术的异同。2016年被确诊白内障,他的右眼白内障非常成熟,须接受传统的囊外白内障摘除手术,医生先为患者的眼角膜边缘切开较大的伤口,并将晶体取出,同时亦要为患者缝线及术后拆线,复元时间较长,造成不;而麦先生左眼因白内障成熟程度较轻微,医生建议他接受崭新的超声波乳化白内障手术。此手术利用超声波乳化系统将混浊的晶体乳化成微细碎片,然后将之吸出,再植入可摺叠的软式人工晶体,伤口大大减低,由以往的7至8毫米大大缩减至大约2毫米。
赖医生表示新手术让病人视力较早康复,手术后散光变化较少。当患者感到白内障影响日常生活时,可与医生商讨是否需要接受手术,不用等待白内障熟透才考虑。适时处理白内障可避免病情恶化和让患者恢复健康的视力。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