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办大中华区首个「AI电影节」 邀5届奥斯卡奖得主担任评审
2025-04-16 10:59
人工智能(AI)技术近年迅速发展,并不断与艺术创作领域融合,为培育新一代艺术科技人才,科技大学近日举办大中华区首个大型「AI电影节」,吸引全球82个国家及地区、逾700部100%由AI生成的短片参赛。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表示,今次活动不仅是推动艺术科技的里程碑,更有助促进创意交流,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部分作品出自艾美奖提名编剧及业界翘楚
科大昨日为「AI电影节」举行记者会,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助理教授饶安逸表示,电影节参赛作品题材广泛,包括科幻、奇幻、历史纪录等类型,部分作品更出自艾美奖提名编剧及业界翘楚之手,而最年轻的参赛者来自美国,年仅13岁。35部入围影片将于本周六在科大校园放映,届时将公布最佳影片、最佳叙事及前沿奖的得主。翻查科大网站,参赛短片的片长需要最少达3分钟,参赛者亦需简介使用哪些AI工具、如何制作影片等,并确保在版权方面没有违规。
负责主办电影节的科大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署理主任傅红波表示,现时社会有许多艺术家,但真正懂得应用AI技术的人才不多,在现今艺术科技时代,掌握如SORA、King等AI影片生成工具对业界至关重要。他希望透过电影节,集结电影制作人、内容创作者及艺术家,营造协作环境,推动知识交流与艺术科技探索。
邀请《魔戒》Richard Taylor任评审
至于评审方面,校方邀请到5届奥斯卡奖得主、以《魔戒》系列闻名的 Richard Taylor,以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曹頲教授等。其中,Richard Taylor的工作室3D美术师及技术顾问Chris Williamson透露,评选参赛作品时,他同时以传统短片制作的叙事框架与AI技术创新性作为衡量标准。另一团队成员、维塔工作室艺术总监郑子毅补充,评审首重故事感染力与角色塑造,其次是检视AI技术的应用技巧,包括角色与场景、剧情的连贯性。
其中一个参赛作品名为《Mirror镜中》,科大博士生及制作者唐誉瑛指,作品以AI技术重新演绎其2021年创作的短片,作品旨在透过镜子反射,呈现女主角不同的自我形象。她指,AI版本作品仅用5天即可完成,而当年真人实拍及制作需近3个月,成本亦较高昂。她认为,虽然AI生成视觉效果优秀,但仍存在技术局限,例如难以精准呈现镜面反射光影。
另外,最近ChatGPT生成吉卜力风格图片引发知识产权争议,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顾问魏天明认为,使用AI工具与拥有AI生成作品是两回事,他以土地使用权为例,「我让你居住在这栋楼,但这栋楼不属于你的」。
傅红波则坦言,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尚无定论,需学界进一步探讨。他又认为,本港近年持续推动AI发展,例如在中小学加入AI、编程教材,有助推动本港AI发展。不过,比较香港与内地AI发展,他承认香港起步较慢,但香港最大优势在于人才培养,拥有多所世界百强大学,只要香港能留住人才、港府加大力度支持AI创业,建立宽松的环境,有可能「更有助于一些像DeepSeek那种黑马产生」。
记者 锺绰盈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