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音乐会AI监测演奏者脑部活动 院长:艺术与科技结合有很多可能性
2025-04-15 11:00
香港积极推动STEAM教育,融合科学与艺术发展,浸会大学于本月初举行的浸大交响乐团周年音乐会上,首度引入便携式「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仪器,实时监测演奏者的脑部活动,以进行科学研究,并运用人工智能(AI)将脑电波转化为动态视觉影像。研究由担任音乐会指挥的创意艺术学院创院院长潘明伦主导,他认为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有很多可能性,社会应以开放态度使用AI,并培育更多跨学科研究人才。
脑电波转化动态视觉影像
为进行研究,潘明伦与3名学生演奏者在音乐会最后一首歌演奏期间,一同佩戴「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仪器进行表演。潘明伦向本报记者表示,该仪器通过近红外光追踪脑部血氧饱和度变化,能精准捕捉演奏者的脑部活动,即时反映其专注程度、情绪状态及协作能力,只要通过蓝牙连接,就能将数据实时传送至电脑进行分析。他透露,每部仪器造价逾40万元,可同时监测半边脑部的活动。
潘明伦解释,脑部不同区域各司其职,分别负责言语、情绪、记忆及动作等功能,研究团队选择以音乐作为研究媒介,是因为乐手在演奏时,需要同时运用视觉阅读乐谱、听觉辨识音准、肢体演奏乐器,并需调节情感表达、维持高度专注力及注重与其他乐手的同步协调性(synchronization)等,这些认知行为皆能全面激活大脑多个功能区域,极具研究价值。同时,他指出,通过数据,演奏者可探讨何时进食有利演奏状态、心理素质或体温变化等生理因素对演奏表现的影响等,从而提升其演奏表现。
潘明伦续指,收集数据后,研究团队将脑部数据交由艺术家,运用AI技术将脑电波转化为动态视觉影像的艺术品。他认为,AI能有效推动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发展。他指出,现时中小学课程已积极融入STEAM教育元素,例如学生使用乐高积木学习编程技巧时,实际上已涉及艺术创作,加上近期ChatGPT生成吉卜力风格图片引发热议,更证明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蕴含无限可能。
「人类与AI有很多合作空间」
然而,潘明伦坦言,在当前AI热潮下,「每个(学生)都读AI、科学(科目)」,人文科学学科的学生人数相对减少。不过,他仍积极倡导AI与艺术的合作,认为「人类与AI有很多合作空间」,亦不担心AI会取代人类,笑称未来可能是「用AI的人取代不用AI的人」。他鼓励大众应以开放态度使用AI,愿意尝试与科技合作。
与此同时,他强调,社会正随着科技发展和地缘政治局势而不断变化,需要培育更多跨学科研究人才,促进艺术与科学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他以医疗领域为例,指出当今社会已有许多艺术治疗成功实例,证明艺术确实能提升整体治疗效果,「音乐(虽然)不能拯救生命,但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记者 锺绰盈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