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湾区|五邑华工 辞乡万里金山梦之二

2025-03-20 14:00

美洲的早期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美国南部倚重大量的黑奴劳作,甚至还为此爆发了「南北战争」。1863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黑奴得到了自由,名义上「解放」了南方的非洲奴隶。然而种植园仍然需要人手的劳作,客观上也利好于华工。1868年清廷和美国签定《蒲安臣条约》,承认两国公民有互相自由入境、居住和入籍的权力,掀起了美洲引入华工的高潮。

《蒲安臣条约》签订现场(摄于台山华侨博物馆)
《蒲安臣条约》签订现场(摄于台山华侨博物馆)

朴实华工

早期的华工,常被产业主形容为优质的劳动力。因为他们发现,引入华工的价格甚至比非洲奴隶更低廉,而且华工往往都掌握着不错的种植技能。在工作中头脑也比较聪明,可以很快的掌握劳作所需的相关技术。他们对工作的勤奋度和服从性都远远高出黑人和白人劳动力。华人中的女工,娴熟的家务、烹饪、保育技能也受到雇佣者的认同,一般家庭中都很愿意优先雇佣华工。

早期华工的生活场景(纽约公共图书馆藏)
早期华工的生活场景(纽约公共图书馆藏)

海外不乏纪念华工的雕塑和纪念公园:

比利时西部毗邻法国的波普林格(即波珀灵厄)一战华工纪念青铜像2010年5月揭幕。铜像高一米,是以历史照片中华工肩扛炮弹的形象为原型创作的。一战期间,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被招募前往欧洲战场为协约国军队进行运送物资、修筑工事等劳役工作,其中约2万人死亡或下落不明。波普林格市所在的比利时西部以及法国北部是当年的主要战场,也是华工集中服役的地区。新华社
比利时西部毗邻法国的波普林格(即波珀灵厄)一战华工纪念青铜像2010年5月揭幕。铜像高一米,是以历史照片中华工肩扛炮弹的形象为原型创作的。一战期间,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被招募前往欧洲战场为协约国军队进行运送物资、修筑工事等劳役工作,其中约2万人死亡或下落不明。波普林格市所在的比利时西部以及法国北部是当年的主要战场,也是华工集中服役的地区。新华社
清明节到来之际,中国和比利时官员来到曾经的一战主战场比利时波普林格市,祭扫长眠在此的一战华工。图为在波普林格一战华工纪念园,波普林格市市长德雅盖向一战华工纪念雕像鞠躬致敬。中新社
清明节到来之际,中国和比利时官员来到曾经的一战主战场比利时波普林格市,祭扫长眠在此的一战华工。图为在波普林格一战华工纪念园,波普林格市市长德雅盖向一战华工纪念雕像鞠躬致敬。中新社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在比利时西佛兰德省波普林格市华工雕像园举办活动,缅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欧洲和平做出非凡贡献的中国劳工。新华社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在比利时西佛兰德省波普林格市华工雕像园举办活动,缅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欧洲和平做出非凡贡献的中国劳工。新华社
 华工挖战壕、运炮弹和抬担架三个形象共同组成的巨型铸铜雕像,彰显了华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承受的艰辛磨难,铭记和平来之不易。新华社
华工挖战壕、运炮弹和抬担架三个形象共同组成的巨型铸铜雕像,彰显了华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承受的艰辛磨难,铭记和平来之不易。新华社
图为法国北部城市圣康坦市伊勒公园纪念一战赴法的华工雕像,以缅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法国参战的华工,延续中法友谊。新华社
图为法国北部城市圣康坦市伊勒公园纪念一战赴法的华工雕像,以缅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法国参战的华工,延续中法友谊。新华社
图为华侨博物院展示的雕塑“猪仔”船是运载契约华工的船只,“猪仔”船又被称为海上“浮动地狱”。 中新社
图为华侨博物院展示的雕塑“猪仔”船是运载契约华工的船只,“猪仔”船又被称为海上“浮动地狱”。 中新社
新西兰罗斯华人淘金纪念公园2023年4月举行开园仪式。这一公园是为纪念早期中国淘金华工对新西兰当地所作贡献而建立的。罗斯镇于1865年在新西兰西海岸淘金热期间设立。新华社
新西兰罗斯华人淘金纪念公园2023年4月举行开园仪式。这一公园是为纪念早期中国淘金华工对新西兰当地所作贡献而建立的。罗斯镇于1865年在新西兰西海岸淘金热期间设立。新华社

吃苦耐劳

华工工价低廉已经被雇主所认同,而华工的勤奋耐劳更为雇主喜爱。1862年美国决定修建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吸纳了很多的华工。附图是铁路施工中的一个营地。营地中白人们可以住在宿营车中,华工们只能住在旁边的简易帐篷内。即使这样,华工们仍然可以保证工程进度,甚至创下铺设铁路的最快纪录。冬天,铁路工程中的塞拉岭路段冰雪交加,白人工程师面对无法运输的物料一筹莫展,然而华工们却显露出中国的智慧。他们在冰雪上浇水,创造出一条长长的冰道,完美的解决了运输的难题。

太平洋铁路宿营地
太平洋铁路宿营地

唐人街的形成

唐朝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使得「唐」这一称号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即使到了近代,外国也喜欢称呼中国人为「唐人」,「唐人」也随之成为海外华人的一种自我认同和文化归属。近代,走出国门的华工们在异国他乡,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压力等诸多挑战。为了相互扶持、共渡难关,这些华人开始聚居在一起,逐渐形成唐人街的雏形。

早期的加拿大卑诗省卡伯来唐人街(摄于中国华侨华人博物馆)
早期的加拿大卑诗省卡伯来唐人街(摄于中国华侨华人博物馆)
近年来的加拿大卑诗省卡伯来唐人街
近年来的加拿大卑诗省卡伯来唐人街

海外华人社群的出现

早期的出洋华工在当地多是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社会歧视等诸多困难,甚至得不到清廷扶持和移民国帮助。华工们基于共同的经历、处境、背景和相同的观点、习惯、态度,他们更倾向于与同类抱团聚拢。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他们形成了一个个的社团,共同应对外部的不友好。

华人社团模拟场景(摄于台山华侨博物馆)
华人社团模拟场景(摄于台山华侨博物馆)

海外华工图片展览:

这是新西兰阿罗敦湖区博物馆展出的有关华工的展品。1862年,一个名叫威廉·瑞斯的欧洲人在新西兰箭河边发现了黄金,于是大批淘金者纷涌而至,在箭河畔兴建了这座淘金小镇——阿罗敦。自1866年始,中国劳工也陆续来到这里加入淘金者行列,并建立了独立的定居点,拥有单独的商店、村舍和聚会地点等。当年华工大多孤身在外、辛勤劳作,他们依靠宗族和籍贯的纽带作为精神支持,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到19世纪70年代,大约有5000多名华工生活在新西兰南部的奥塔哥地区。随著矿产资源的枯竭,华工定居点的建筑在20世纪20年代后大多数荒废了。1983年,在奥塔哥大学考古部门的指导下,新西兰政府对华工定居点在原址按原貌进行了重建,一共仿建了21座建筑,包括商店、宿舍等,再现了中国矿工100多年前的生存状态。新华社记者黄兴伟摄
这是新西兰阿罗敦湖区博物馆展出的有关华工的展品。1862年,一个名叫威廉·瑞斯的欧洲人在新西兰箭河边发现了黄金,于是大批淘金者纷涌而至,在箭河畔兴建了这座淘金小镇——阿罗敦。自1866年始,中国劳工也陆续来到这里加入淘金者行列,并建立了独立的定居点,拥有单独的商店、村舍和聚会地点等。当年华工大多孤身在外、辛勤劳作,他们依靠宗族和籍贯的纽带作为精神支持,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到19世纪70年代,大约有5000多名华工生活在新西兰南部的奥塔哥地区。随著矿产资源的枯竭,华工定居点的建筑在20世纪20年代后大多数荒废了。1983年,在奥塔哥大学考古部门的指导下,新西兰政府对华工定居点在原址按原貌进行了重建,一共仿建了21座建筑,包括商店、宿舍等,再现了中国矿工100多年前的生存状态。新华社记者黄兴伟摄
图为在比利时西弗兰德省伊普尔市举办的《以铲代枪》一战华工主题展览。此次展览通过100多件实物和200多幅照片,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劳工的历史往事。一战期间,先后有约14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修筑工事、运送物资等劳役工作。伊普尔市所在的比利时西部以及法国北部是当年的主要战场,也是华工集中服役的地区。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图为在比利时西弗兰德省伊普尔市举办的《以铲代枪》一战华工主题展览。此次展览通过100多件实物和200多幅照片,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劳工的历史往事。一战期间,先后有约14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修筑工事、运送物资等劳役工作。伊普尔市所在的比利时西部以及法国北部是当年的主要战场,也是华工集中服役的地区。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2018年11月一战华工图片展走进法国,各界人士在图片展现场缅怀华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展览主办方、山东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吴冠在巴黎的图片展现场欢迎大家前来参观。中新社
2018年11月一战华工图片展走进法国,各界人士在图片展现场缅怀华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展览主办方、山东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吴冠在巴黎的图片展现场欢迎大家前来参观。中新社
展览名为「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一战华工史料图片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之际开幕,以纪念中国劳工在一战西线战场以及战后重建过程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新华社
展览名为「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一战华工史料图片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之际开幕,以纪念中国劳工在一战西线战场以及战后重建过程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新华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青岛》《一战华工在欧洲》两个展览2014年8月在青岛市档案馆展览中心同时开展。《一战华工在欧洲》展览以大量珍贵图片系统地展示了一战期间,中国派出的以山东农民为主体的14万劳工,驰援欧洲战场,为协约国取得胜利做出的贡献、付出的牺牲、华工战后遣留以及对华工的纪念等内容。中新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青岛》《一战华工在欧洲》两个展览2014年8月在青岛市档案馆展览中心同时开展。《一战华工在欧洲》展览以大量珍贵图片系统地展示了一战期间,中国派出的以山东农民为主体的14万劳工,驰援欧洲战场,为协约国取得胜利做出的贡献、付出的牺牲、华工战后遣留以及对华工的纪念等内容。中新社
2010年4月《以铲代枪》一战华工主题展览上,观众观看华工影像资料片。新华社
2010年4月《以铲代枪》一战华工主题展览上,观众观看华工影像资料片。新华社
《以铲代枪》一战华工主题展览上,一名观众观看一幅华工老照片。新华社
《以铲代枪》一战华工主题展览上,一名观众观看一幅华工老照片。新华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青岛》展览以实物、照片、档案、地图为主,其中有日军侵占青岛的多幅照片属首次公开展出。图为日本海军军舰进入青岛时在舰上合影。中新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青岛》展览以实物、照片、档案、地图为主,其中有日军侵占青岛的多幅照片属首次公开展出。图为日本海军军舰进入青岛时在舰上合影。中新社

本文由鸿文馆文化工作室供稿,小白杨出版社策划。

文、图:鸿文馆文化工作室

其他图片:星岛图片库、维基百科、网上图片

相关文章:

五邑

穿越大湾区|五邑华工 辞乡万里金山梦之一

穿越大湾区|五邑华工 辞乡万里之启航

穿越大湾区|五邑 海上文化贸易交通蓬勃

穿越大湾区|五邑再识 人文地利造就海上丝路要冲

穿越大湾区|五邑初识 江门5地级市 珠三角西岸

深圳

穿越大湾区|深圳 史前已有人类居住的城市

穿越大湾区|深圳 古村新貌 中国几十年经济腾飞的缩影

穿越大湾区|深圳 风景优美得天独厚 自然山水和海岛

岭南

穿越大湾区|南粤先贤 念兹在兹盛德懿范 之十

穿越大湾区|南粤先贤 念兹在兹盛德懿范 之九

穿越大湾区|南粤先贤 念兹在兹盛德懿范 之八

穿越大湾区|南粤先贤 念兹在兹盛德懿范 之七

穿越大湾区|南粤先贤 念兹在兹盛德懿范 之六

穿越大湾区|南粤先贤 念兹在兹盛德懿范 之五

穿越大湾区|南粤先贤 念兹在兹盛德懿范 之四

穿越大湾区|南粤先贤 念兹在兹盛德懿范 之三

穿越大湾区|南粤先贤 念兹在兹盛德懿范 之二

穿越大湾区|南粤先贤 念兹在兹盛德懿范 之一

穿越大湾区|岭南 移民壮大终由他乡变吾乡

穿越大湾区|岭南地区 广东古人类遗迹 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

广州

穿越大湾区|广州 近代革命策源地 现代文明重要摇篮

穿越大湾区|广州手工业 国际抢手的东方产品

穿越大湾区|广州 岭南地区首府枢纽 文化交融的沃土

穿越大湾区|广州点解叫「五羊城」? 一千年前系点样?

东莞

穿越大湾区|东莞 鱼米之乡 食材丰富名菜多

穿越大湾区|东莞 踊跃英雄人杰 见证战乱历史

穿越大湾区|东莞 由傅统手工业、大型晒盐场 进化为电子中心

穿越大湾区|东莞习俗 传统中亦受西风影响?剃头/卖懒/舞麒麟/卖身节/龙舟月/七姐诞

穿越大湾区|东莞 岭南文化风情 明清古建筑祠堂林立

珠海

穿越大湾区|珠海 十字洋开 崛起之路

澳门

穿越大湾区|澳门开埠 加速东西方文明融合

佛山

穿越大湾区|佛山 三水汇聚 众山围绕 善用自然优势地利发展

穿越大湾区|佛山 武术之乡 经济繁盛 基础深 推动建设广佛都市圈

穿越大湾区|佛山 中国四大名镇 文教繁荣兴盛 武术武风盛行

穿越大湾区|认识佛山饮食文化 特色小吃糖水

珠江西岸

穿越大湾区|珠江西岸 令人垂涎欲滴的风俗美食

穿越大湾区|珠江西岸 大宋皇朝 最后的庇护之地

穿越大湾区|珠江西岸 400、500年间的沧海桑田与建设改造

中山

穿越大湾区|中山 享地理优势 商业贸易崛起 搅动历史风云

穿越大湾区|中山点解旧名「香山」?有咩自然风光?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本網站正使用 Cookie

我們使用 Cookie 改善網站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 政策。 Cookie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