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伶阮兆辉勉后辈努力传承粤剧
2024-12-02 00:00阮兆辉,是本港粤剧界殿堂级人物,舞台上,辉哥挥洒自如,演活将相才子市井徒,锺情南音的他毕生推广,惟当粤剧已然式微,推广南音更是难上加难。本着「谁都知很难,但怎么难都应该做」的心态,他施展浑身解数,既与流行歌手及舞台剧跨界合作,更撰新词走入校园演出,盼收播种之效。从艺71年,辉哥感叹近年粤剧发展资源增加,水平却下降,以及资助制度窒碍长远推动文艺,形成掣肘。「一桌两椅」是粤剧最基本元素,他指看戏是看演员能否引领观众「入戏」,勉后辈努力装备接棒,传承粤剧。
谈到对南音的喜爱,辉哥兴致勃勃,他忆述少年时代,常到俗称「榕树头」的油麻地天后庙听南音。南音多凄凉调,他自言少年时代哪懂沧桑哀怨,当时的他亦学习粤剧,而粤曲亦吸收南音曲体,但他称粤曲南音跟街头献唱的「地水南音」不同,对后者留下深刻印象。地水南音,主要由失明的瞽师及师娘,于昔日茶楼演唱谋生,惟当著名瞽师杜焕于1979年离世后,南音已消失于公众视线,令他惋惜不已。
锺情南音 毕生推广
2014年,南音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南音爱好者,他指多年来港澳两地不乏有心人推动,他亦曾灌录南音唱片及公开演唱。他称,南音最大元素是造句,以4组每组7个字形成一套,并由很多套合成一支曲,虽然南音每套只有28字,看似欠缺变化,但他认为作为说唱艺术则极富艺术成分,因演唱者需制造情感变化,感染听众领略曲中情意。他自言,喜欢较通俗的南音如《男烧衣》,因演唱者可加入「孭仔字」增加气氛,带动听众投入。
辉哥是少数可以跨行演出的戏曲艺人,丑生、须生、小武、花脸及老旦都手到拿来,除了踏台板,他亦兼任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客座副教授,定期讲授粤剧及南音课程。思想开明的他亦努力为粤剧找出路,如跟流行歌手张敬轩拍摄音乐故事《魂游记》,又两度与舞台剧名导演邓树荣合作舞台剧《老人与他的海》及《地水南音x爵士乐》,于部分演出加入粤剧及南音元素。
望跨界合作扩观众群
他直言,舞台剧及粤剧各有观众群,冀望跨界别合作令两剧种同台演出,产生化学作用,亦尝试扩阔粤剧观众群,「舞台剧观众因而认识粤剧及南音,或许改变视粤剧为阿爷祖母级娱乐的想法,甚至日后购票观看。」除此,他亦出任推广粤剧慈善团体「一桌两椅慈善基金」的艺术总监,拍摄介绍粤剧的短片,又随团队到数十间中小学推广,并撰写新词方便学童理解吸收,更参演儿童南音音乐剧,透过生活化剧情,让学生从小认识粤剧及南音。
曾经历上世纪50至60年代粤剧黄金盛世的他亦深明时移世易,当粤剧式微,推动已非主流的南音倍见艰难,他深明所做一切,不会是「朝种树,晚𠝹板」,即时增加观众群。对当中难度,他心中有数,「谁都知很难,但怎么难都应该做。以我这把年纪,仍奋力尝试希望为粤剧留下种子,取得成果。」
自90年代起,辉哥多次为香港艺术节演出剧目,他现时与主办方合作订立「三年粤历三百年」的3年表演计划,由他身兼艺术总监及演员,明年头炮节目是演出古老排场戏,而参演的都是独当一面、未来将成大器的中生代演员。他盛赞主办方有远见,愿意订立长远计划,让剧团及演员作出尝试,而每年演出剧目各有主题,第2年及第3年将演现代戏及新派粤剧,喜见参演演员反应积极。
「非流行文化 怕变动失原貌」
近日政府公布《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当中包括推广岭南文化特色,而粤剧正是岭南文化象徵。不过他提到,多年来在香港推动文化艺术都非易事,包括主事官员不懂文化艺术,「不懂又怎重视?」即使个别官员有心,但需按制度行事,感觉成效有限。他指,现时粤剧资助需按年申请,亦讲求成绩,如举办儿童粤剧夏令营,活动以表演作结,但不少学员是初学,只能作最简单的表演,结果演出由个别曾习粤剧的学员担纲,感到对初学者不公平,亦反映制度忽视粤剧要时间浸淫的特点。
自2009年粤剧纳入《非遗名录》后,政府便投放大量资源推广戏曲文化,但他质疑投入资源却未见成效。他称,过去是观众主导,但现时不少剧团靠申请资助「开戏」,高峰期每日有5台粤剧散落不同剧场上演,认为哪来这么多演员及观众,更曾听闻有剧目只有100多名观众,「像是每天有戏上演,但忧的是滥竽充数,长远令水准低落。」
辉哥视粤剧为终生职业,对粤剧很有抱负,早于70年代及90年代成立「香港实验粤剧团」及「粤剧之家」,革新粤剧及修复不少传统粤剧。他指,过去盛行「鸳鸯蝴蝶派」的粤剧剧目,致生旦戏流行独大,令其他行当演员备受忽视,因此他推动非生旦戏,让其他行当演员亦有出路。
对近年盛行粤剧创新,他有所保留,直言粤剧并非流行文化,亦不宜变得流行,怕的是变动太多,尽失原貌,因此重点是要先保留粤剧,使之不致消失不复还。至于演员,他指,「一桌两椅是粤剧基本元素,看戏是看演员能否引领观众『入戏』,盼后辈演员努力习艺以作传承。」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