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界双星李政道杨振宁 疑因论文署名领奖顺序决裂

2024-08-06 00:00

1957年,李政道(左)与杨振宁(右)同获诺贝尔奖。
1957年,李政道(左)与杨振宁(右)同获诺贝尔奖。

李政道与杨振宁共获诺贝尔奖,曾是最亲密的研究夥伴,最终分道扬镳,成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季承曾为李政道助手12年,他2010年发表的《李政道传》披露二人因为论文署名及领奖顺序而不和,但杨振宁反驳书中一些说法。

李政道与杨振宁1946年在美国认识,那时杨已是芝加哥大学助教。博士毕业后,1950年,李政道转到伯克利加州大学担任助教。已转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的杨振宁,邀请李政道也到普林斯顿。
《李政道传》:杨提出按年龄领奖

1952年,李杨发表了两篇著名论文,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据《李政道传》称,两人因此发生了第一场纠纷。按惯例,论文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即「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振宁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4岁。李勉强同意,但此事给二人带来裂隙。

从1956年到1962年,李杨共同写了32篇论文,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成果,就在此时期产生。外界普遍认为李杨之争的关键是,谁第一个提出「宇称不守恒」的思想,谁的贡献最大。据《李政道传》所写,这一发现是由李政道先有思想突破的。

书中又称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物理学奖授予李杨,在通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但授奖时,杨振宁提出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领奖,李政道勉强同意,心感不快。

让两人真正走向分裂是1962年美国《纽约客》杂志刊文记述李杨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据《李政道传》称,杨振宁对文章提出许多意见,包括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李政道感到失望,决定今后不再与杨合作。2010年,杨振宁撰文指《李政道传》的内容「或则没有包括全部事实,或则根本错误,很容易造成歪曲、偏颇的印象」。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