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友师与学员:一场互动的学习旅程

2023-09-18 00:00

身处于这个急速变化的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令每个人都要持续学习,大家经常说在口边的终身学习,其实就是一个learn, unlearn, and relearn的过程。而学习的场景亦不止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只要我们愿意放开怀抱,认识身处的社会和环境,虚心聆听来自不同人所分享的故事与经历,总能为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带来一些啓发。 

特别是参与了「共创明『Teen』」计划接近一年后,这种感受尤其深刻。起初担任友师时,主要都要抱着了解年轻人,并希望透过与学员分享自身的经验,让他们面对将来挑战时有更充分的准备。但慢慢地发现这种关系并非一种由上而下的经验传授,而是一种互相学习的过程。

根据《2020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香港在政策介入前的18岁或以下贫穷人口及贫穷率为27.4万人及27%,这意味着香港每4名儿童之中就有一位属贫穷人口。一般我们所理解的扶贫政策,不外乎就是即时的纾困措施,例如为有需要人士提供金钱和必须物资的援助。但除了解决燃眉之急外,还有甚么可以做得更多,让弱势社群的长远生活和发展可以得到更正面的改善呢?

尽管我们可透过数据,甚至传媒报道去了解新一代的状况,但唯有透过亲身的交流,切身处地去聆听他们的想法,我们才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共创明『Teen』」的经历,正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对这些议题有更深刻的想法。

计划在政府、商界和社会合作下,为参加者提供不同的训练和体验。这些体验协助学员扩阔视野,为他们在未来不论在学业和事业发展上都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学员在参加活动后,或会鼓励他们继续发掘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学懂为未来规划,这些相信都是政府在订立计划时所预期的目标。

除此之外,从我的观察所见,有些预期目标以外的事情,其实对于社会各界人士都很有参考价值。不少友师和学员建立了稳定和互信的关系后,交流的话题已不再局限于升学就业的情报,更会引伸至日常的生活点滴,学员除了多了人生经验较丰富的朋友外,友师亦可从中学到与年轻人的相处之道;学员和他们的家庭成员,日常可能疲于奔命应付日常生活的压力,但参与计划后反而为家庭之间增加了讨论话题,让家长多了一个机会和子女交流想法。

另一方面,现时其实有不少有心的非政府组织为青年和家庭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援,但碍于种种原因,家长和青年对于服务的认识不足,导致资源未有善用。参与计划后,让学员和家庭都有机会认识到社会其实存在不少合适的服务可以协助改善他们生活,提升抗逆能力,在遇到困难时不会感到孤立无援。

既然是一个对学员和家庭,甚至友师都有正面帮助的计划,无疑是值得大力推广。我期望政府在推行首年计划后,可以将计划扩大,包括增加名额、延长计划和为增加对友师的支援,让他们可以更有效地和学员相处。

相信不少参与计划的友师,都会和我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总结这一年的经验后,不知能否为各位带来一些启发?我相信只要大家在各自的岗位和组织中建立土壤,把运用资源于支援青年的全面发展,定能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
吕志和奖总经理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