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大漠下的宝藏

2023-07-17 00:00

吕志和博士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解员介绍下,参观莫高窟的不同洞窟,亲自感受敦煌壁画之美。
吕志和博士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解员介绍下,参观莫高窟的不同洞窟,亲自感受敦煌壁画之美。

上周笔者陪伴吕奖创办人暨董事会主席吕志和博士,受邀前往敦煌,参与「樊锦诗星命名、樊锦诗基金设立暨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

樊锦诗老师是吕奖「正能量」奖得主,表彰她穷一生的精力、不惜离乡别井,大半辈子坚持不懈守护甘肃敦煌莫高窟,保育这个荟萃中西文化、累积逾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是次我们团队再次到访,在敦煌的艺文气息下重拾对这里久违了的感动,也希望与读者分享。

莫高窟获历代许多伟人致力保护,樊老师常说,就是因为它的美让人迷醉:「敦煌石窟的悠久历史,它的博大精深,它的灿烂辉煌,打动了我们这儿所有的人。」

敦煌石窟艺术博大精深,造窟规模宏伟,内容包罗万象,彩塑与壁画争奇斗艳,却又相得益彰。莫高窟就保存壁画达四万五千馀平方米,笔锋细腻,擅于灵活地描绘事物的多样性和细节,按内容可分尊像画、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和供养人画像等,实际涉及内容却更广,包括人物、山水、花鸟,反映经济、科技、宗教信仰、中西交通等等,种种作画描绘当时的生活,其实就是一部墙上的历史百科。壁画创作年代历北朝至元代千年,实为中国绘画史的缩影。画师面对的并非一张纸,而是洞窟里的整体空间,不仅先要把壁面整理得平整光润,也必须考虑到总体的内容布局、壁画与彩塑的分工及相互配合,然后才能在壁面上具体描画构图。例如一座典型的唐代佛龛,主像彩塑三五七九尊不等,较次要的尊像有时画在龛壁上,如八大菩萨、十大弟子、天龙八部等,塑像的项光、背光大都在壁上精心彩画,龛顶则画宝盖、化生、飞天、花雨。而壁画诉说佛经故事亦最脍炙人口,尊像与壁画是宣讲经义、劝导众生的要门,因赏心悦目的艺术形象远比抽象的说教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至于雕塑,古代匠师的制作尽显示卓越才能。洞窟内的都是泥塑,大型造像以岩层作为石胎,用圆木制骨架,需按照形象和动态巧妙地选用弯曲的木料;木骨架上还要用芦苇捆出人物的大概结构,方可上泥。制泥时就地取材于当地河牀沉淀的泥土,取其质地细而无胶性,加入适量细砂和纤维,表层的细泥多不加砂,里层的粗泥还可加麦秸。小型塑像以木作胎,用木头削成具造型和动态的人物结构,然后用细泥塑成,灵活地运用捏、塑、贴、压、削、刻等技法。莫高窟不乏众多伟大的佛像作品,如北大像(第96窟)和南大像(第130窟),均以倚坐的弥勒佛为题材,像前窟室空间狭小,造像时比例上大下小,恰好抵销仰望者的透视,给瞻礼者予以完美的形象。

今趟敦煌之行的座谈会,其一主题为「樊锦诗基金」的设立和致敬樊老师在敦煌文物保育工作。八年前卸任院长的樊老师,旋即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的身分继续她的研究工作,至今一甲子不变。尽管她获奖无数、成就早已获肯定,仍然继续无私奉献,例如近日将「吕志和奖」所颁之2000万港元奖金,捐出一半予敦煌研究院,另一半则成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京大学的敦煌研究。此举同时与吕奖的使命不谋而合,吕奖冀在表扬获奖者的杰出成就外,也希望透过奖金的财政支持,鼓励得奖者再接再厉,努力不懈,以延续爱人利物,博施济众之使命为己任。樊老师正正就是身体力行, 将吕奖的支持延续、发扬敦煌研究。
吕志和奖总经理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