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医疗人手全球短缺 加紧从「抢人才」战中突围

2022-12-25 00:00

本港医院长期人手不足,有需要引入海外人才。
本港医院长期人手不足,有需要引入海外人才。

香港医护人手短缺是近年的热门议题,从二○年社区检测中心缺乏采样人员,到二一年社区疫苗接种中心支援人手不足,以至最近公立医院医生与护士分别录得超过百分之八及一成流失率的海啸式冲击,医护人员流失严重,可说是已达到「危机」程度。要找出解决危机的良方,我们先要认识世界医护人手不足的现象及香港的实际情况,就个中问题抽丝剥茧,然后对症下药。

医护人手短缺并非香港独有的问题,而是全球各地皆出现的常见现象。美国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一所医院的护士流失率攀升至二成。英国国民保健署亦面对同样问题,所有医疗专业范畴均出现人手不足,在英格兰,医院目前欠缺一万二千名医生,以及超过五万名护士和助产士。澳洲早就发现医护人手短缺的问题,于是推出相应的优惠措施,吸引全球的护士移居澳洲。事实上,我们从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网页中,可找到不少关于医护人员移居至不同国家的报告。医生或护士从来都不是容易的职业,若时常处于倦怠(burnout)状态,金钱回报亦不能弥补。古语有云:「良禽择木而栖」,医护人员选择移居至一个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好的地方,也是人之常情。
人手荒各地皆见 人才迁移人之常情

我十分支持特首李家超最近提出本港需要「抢人才」的想法。就香港面对的医护人手短缺危机,有意见认为香港可以马上输入内地医护人员。同时,有阴谋论者立即得出结论,指将会有大量内地医护人员涌入香港医疗系统。其实,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试想想,这些医护人员的家人居于内地,他们在内地亦有很多不同的发展机遇,有甚么诱因要来港执业呢?我们也不能忽略,内地同样面对医护人手短缺问题,香港的工作环境亦不算是太吸引。西安交通大学在医学期刊《刺针》发表的研究指出,内地亦正面对护士短缺的问题。就此,我们集团在内地营运的姊妹医院在抢人才方面亦有不少亲身经历。
改招聘模式释劳动力 可研输入大马护士

在认清海外及内地的医护人手不足情况后,我们亦要理解香港的实际情况。整体来说,香港的医护人员供不应求,皆因我们一直是先进医疗服务的区域性枢纽,除了服务本地需求外,亦要照顾来自邻近地区人士。他们相信香港稳健的医疗系统、高质素医护人员训练、采用先进治疗方案的丰富经验及卓越的治疗成效,所以才会选择到香港接受治疗。举例说,自一○年起,香港居民是世界上平均最长寿的,足以证明香港拥有优质的医疗系统。

由于培训医护人手需时,所以我们必须迅速行动招人才,并聚焦短期的措施。首先,我们需要释放社会上潜在劳动力,即是因现时的工作模式未能满足他们期望而闲置的劳动力。举例说,很多护士基于不同原因,如希望拥有更多时间照顾家人,而决定不再于医院轮班工作。因此,医疗服务营运者需透过重新设计他们的工作和轮班时间,才可招聘这群医护人员重新投入本港医疗体系。我们可以推出兼职工作或临时工,以较灵活弹性的上班时间吸引他们。另外,聘请医护中介员工亦为医疗服务营运者在处理医疗需求急增时,建构人手缓冲,建立灵活和反应迅速的医疗团队。

除了改变本地招聘策略外,我们亦需要引入海外人才。譬如说,马来西亚的护士培训课程与香港非常相似,他们的护士会说英语和广东话。在香港的薪酬比马来西亚高约三至四成,香港绝对是他们可以考虑工作的地方。可是,若他们要来香港工作,他们便需要到香港参加考试,但不保证他们一定能通过考核。若我们想方便他们来港工作,香港有关方面可考虑在维持标准及考核水平的情况下,容许相关组织于当地进行考试训练及举行考试。这个方式并非甚么新鲜事,多年来香港医生也在本地参加由英国及澳洲的专科学院举办的考试。若我们相信香港的优秀制度,便应该考虑将此类考试服务「输出」到其他地区,以吸引不同人才来港工作。

有人或会认为引入海外人才将减少香港学生的就业机会,大家也不妨代入他们的角度思考,绝大多数海外人才选择离乡别井,希望寻求短期的高薪工作,而非落地生根作长期的职业发展。人才是流动的,许多人才最终将回到自己国家或到其他国家工作,如美国和澳洲等,只有少数人会留在香港继续工作。因此,我预计此举对本地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也期待他们到港工作对本地学生产生「鲶鱼效应」,激励同学们精益求精!
曾庆廉医生
港怡医院执行总裁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