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率崩跌 医院产科掀倒闭潮

2022-05-19 00:00

云南昆明一所医院的新生儿。
云南昆明一所医院的新生儿。

(星岛日报报道)「现在产妇数量少得可怜,我们医院每天只有一两个宝宝出生,」北京一所私立医院助产师高女士向本报坦言,近两年她所在医院分娩率陡降八成,有时甚至一连两天「零分娩」,忧心产科随时关门。内地迈入「少子化」,加之疫情此起彼落,防疫措施严苛,不少都市年轻人就业、收入状况不确定性显增,婚育安排被逼延后或直接取消,人口出生率崩跌,医院产科遭遇「生存危机」,一些高端私立妇产医院倒闭或被兼并。
怀二胎五个月的何女士,谈及在北京公立妇产医院的「贵宾级」体验,颇感意外,「发现怀上二宝,我火急火燎赶去医院建档,发现竟然没几个人排队,走廊空荡荡,医生也是温和又耐心」,她记得二○一五年怀大宝时,老公凌晨四点去医院,都没能拿到建档名额,后来还是托关系才在十公里外一所医院建档。
京私院每日仅一两人分娩

内地出生人口数量在二○一六年达到顶峰后,连跌五年,去年仅出生一千零六十二万个婴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生儿最少的一年。生育率崩跌,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各地医院产科门诊。去年以来,石家庄市圣禄嘉妇产医院、江苏宿迁市妇产医院等一些私立妇产医院,纷纷关门或被兼并。

北京一所私立妇产医院助产师高女士告诉记者,疫情以来,她所在医院每日分娩量少至只有一两人,原来两三人一间的普通产科病房,现已全部改造成高级单间,入住的也多是调节血糖血压的孕妇,或者妇科手术病人。

她忆起一六年生育高峰时,医院一天最多有十几名产妇,夜里也有七八个自然分娩,「值夜班经常整晚忙得脚不沾地,刚下一个台,又上另一个,来不及喝上一口水,二十多个病房更是一难求,有的产妇只能睡走廊加。」

公立医院产科同样面临「少子」困境,曾经「业绩辉煌」的北京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东坝院区产科,如今传出随时恐被撤销。该院产科二○一四至一六年期间年分娩量达一千八百左右,去年跳水到不足一百五十,缩水九成。北京朝阳妇幼保健院在二○一六年迎来五千八百分娩量的高峰后,初生婴儿也逐年下滑,去年降至两千。

前所未有的寒冬之下,公立医院产科大力拼服务。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衡阳市中心医院等争相打造「产科五星级VIP病房」,或进军产后康复市场。

「少子危机」的背后,是内地家庭扶养孩子的高昂经济成本,以及育儿和教育方面的诸多困境。虽然近年从中央到地方陆续祭出包括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发放生育补贴、减免个税等系列「催生」举措,不少民众仍认为「生不起」。严苛的防疫措施,亦影响婚恋生娃。

「一边在家办公,一边陪孩子各种网课打卡,辅导作业……我还要备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天天都鸡飞狗走」,近期北京骤起疫情,倡导居家办公,暂停中小学生返校,不少家长抱怨因「停课不停学」情绪崩溃,儿子就读小学二年级的刘女士,是一家国企的办公室职员,她无奈表示,「自己的工作总是做不完,只能等孩子睡了熬夜赶。」
90后收入降 女友要求延婚

刘女士感慨,「不知何时能结束的疫情,愈来愈严峻的行业形势,家里不懂事的『熊孩子』……每天都感觉压力山大,我都需要看下心理医生了,怎么可能想再生一个?」

从事教育培训的「九十后」曹先生,则指「双减」政策和防疫措施致其收入下滑,「我现在的积蓄不够买房,收入也不稳定,女友说现在的状况不太适合结婚,想再『积累』几年。」

「上月少赚了好几单业务」,同样因疫情影响薪水的还有润滑油销售经理陈先生,疫情反覆之下,近期他只能又居家联络业务,无法出差见客户,业绩受损严重。他直言,再养个孩子的想法已经愈来愈淡,「本想着一个孩子太寂寞,再有个弟弟妹妹是个陪伴,但经济压力太大了,实在力不从心。」

不少都市年轻人「不愿婚,不想生」,内地面临生育断崖,医院产科最先感受到寒意。如果生育率无法挽回颓势,人口危机不可摆脱,下一个遭遇生存危机的又将是哪个行业?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