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窝蜕变客家生活体验村

2022-05-02 00:00

曾日久失修的荔枝窝村屋,将以新装示人。
曾日久失修的荔枝窝村屋,将以新装示人。

(星岛日报报道)荔枝窝为全港保存得最完整的客家村落之一,惟村内日久失修,三分一村屋几乎倒塌。乡郊基金五年前获得香港赛马会五千万元资助,翻新村屋供城市人留宿,终于初见成果。十五间申请村屋中,至今有五间已成功取得宾馆牌照,料全数可在今年夏季开幕,房间平日拟定价八百元一晚,周末及公众假期一千元一晚。村长透露,复修好的村屋,设计会分为传统及摩登两种,可供不同喜好游人选择,并笑称:「我哋唔叫民宿,叫荔枝窝客家生活体验村。」
「对很多村民来说,只是想卖碗豆腐花,卖碗粥,唱吓山歌。」乡郊办近年开始协助一些偏远地区的村民,将原有村屋打造成民宿,以及开设具有牌照的食肆,冀可为市民带来安全生的保障,惟过程中需要不断「拆墙松绑」。其总监邓文彬以申请民宿为例:「向城规会提出申请已十分困难,需要聘请顾问,最平都要二十万,尚未计算装修及满足其他条件。」
房租800至1000元

他坦言,开设民宿,过去程序和要求跟在弥敦道开设酒店一样,令不少村民却步,「酒店那些是数十亿元投资,但民宿每晚只是收几百蚊,村民何来有知识及本钱去做这些事情?即使是花了这些钱去申请,也可能未能赚回来。」他亦争取替部分有意开设食肆的村屋领取牌照,「如果去到冇啖好食,山长水远去到又过唔到夜,就会少人去,变相浪费乡郊资源。」

经过多年努力,村民和部门终于初见成果。村长曾伟业透露,有五十间村屋业主提交意向书,及后选出二十五间计画翻新,但碍于村落偏僻,加上村落太过破旧,运输及建筑成本大增,过程必须跟足条例,包括消防安全,最终只有十五间获批。

曾伟业带记者参观其中一间保持传统风味的复修村屋。村屋门面一致以原有青砖叠砌,一打开木门,古色古香的内部装潢保留了左厕右厨的间隔,厨房仍见灶头、大锅及烟囱;厕所亦十分企理,「乾湿分离」的设计完好地隔开企缸和洗手盘及马桶。进入大厅,有一套竹制家具,枱上摆放着热水壶、杯子、风筒、蚊拍等等,更有屋主亲自订立的规矩及注意事项。睡房亦设置空调及大风扇,备有两张单人褥及被铺。至于家庭房,则会有两个房间,各有两张褥。

望向天花,可以一览村屋的瓦顶,某部分屋顶更留有重新油漆过的子孙梁。而村屋窗户一般较高,故他们在翻新时加设机械铁杆,可以边转动边缓缓推开窗。两层高的村屋上层普遍也设有阁楼,但为安全起见,他们在楼梯中间加建通孔木板,客人来到时会将其锁起,但仍可观赏原貌。
设有落地玻璃

另一间村屋外形一样,但采用摩登设计,并设落地玻璃。据悉,前面的空地原是牛栏,但经年月洗礼后仅剩下四幅墙,项目团队遂利用该位置打造成一个庭院,并设计出半开放式的房顶,可直接望到天空。「留得到就留,留唔到就铺新嘅,整番靓佢。」曾伟业又笑称:「当初我哋谂住唔加冷气,因为真系想畀香港人体验吓,谂吓谂吓,唉唔好喇。」

据了解,部分村民建立社企组织「暖窝」,与乡郊基金一同加入复修,取名自码头不远处的牌坊,旁边的对联写着:「荔溪抱川流笑送丁年奔异国,枝叶散花香呼还银发锦华堂」。从码头起行走数十米,小瀛学校外的大广场有街坊摆卖糕点,包括各种口味的客家茶果、豆腐花、杏仁饼、米通等。再穿过村落围墙,随即迎来三代同堂经营的士多,沿路更有近年因复耕项目进驻的咖啡店。

十一年前接手成为村长后,曾伟业与学者、义工及各界有心人进行各式各样的项目,期望为村落注入生气。渐渐地,有不少向往乡村生活的城市人搬入,有人经营各种生意,有人落田耕种。问及为何不抗拒外人入村,他笑言自己喜欢分享:「当然有人反对,但如果我哋呢代仲唔保存番条村,咁下一代人仲会谂起自己爸爸妈妈条村咩,所以我觉得做呢样嘢几有意义」。长远而言,他更希望能吸引更多村民回流,「都唔系净系畀外人嚟参观,我都想荔枝窝延续落去……始终条村冇自己原居民,好似唔系好似样。」
享用真正农家菜

邓文彬则留意到,不少乡村有开设客家食肆的优势,即使市区也可食到类似菜式,但在乡村环境进食的风味不同,烹调方式也不同,更重要是可让市民品尝真正的「农家菜」,「在沙头角食客家菜,就跟市区有分别,如果乡郊地区设有有牌食肆,旁边又有大量农田,收割后即煮,你说有多好。」他亦期望,透过简化发牌程度,令申请过程「更平、更快和更有确定性」,可鼓励更多村民返回原有村落,利用一些旧有传统经营小生意。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