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提升港人步行意欲的方案

2022-04-04 00:00

有指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因为每走一步,都能带动人体的血液流动,活动腿部肌肉。据资料显示,只要持续每天步行三十分钟,便能改善身心健康、燃烧更多卡路里,令人头脑灵活、精神充沛。近年政府康文署也积极向全港市民推广健步行,提出「基础指标」,建议市民每周至少步行三天,每天累计步行三十分钟或以上。

讽刺的是,步行虽好,港人的步行意欲却不高。有环保团体自一六年起每年访问约五百名香港市民,以了解香港人的步行习惯。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能达到康文署的「步行基础指标」的市民持续下降,由一八年的二成九大跌到一九年的一成二,再跌至二○年的百分之八点四。

该调查又发现,即使只是五分钟的车程,不少港人也宁愿选择乘车而不愿步行,总括原因,除希望节省时间或携带重型物品以外,天气不适宜(如太热、太冷或下雨),以及出行的体验,即不想步行、有座位、比较舒服等想法,都是影响港人步行意欲的因素。

随着气候变化,香港的高温纪录屡被打破,加上气候潮湿,市民在烈日下步行,浑身是汗,难免闷热难耐。正如上述调查可了解,要提起港人步行的意欲,提升步行的舒适度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可令人步行时感到舒适方便?

外地有不少地方政策,值得借镜。新加坡早于一三年推行「畅行乘车计画」,提升主要交通网络、住宅及公共设施的可步行性,如在所有地铁站、轻轨列车站及巴士转乘站附近不少于二百米范围内,兴建逾二百公里的行人路上盖,并扩阔城市绿化带的范围,延至主要屋苑的行人和单车路径,让市民日常出行也可以欣赏自然景观。
全面改善行人路配套

美国洛杉矶市则实行街道降温计画,不但在行人路上扩大种植树木范围、为市区七百五十个公车亭增建檐篷、设置公共饮水机等,还利用特殊涂料,把黑色柏油路漆成灰白色,用来反射阳光,减少路面吸收热能。据悉,这项技术有助调节气温,达致延缓全球暖化。

事实上,香港为实现成为「易行城市」,早于一七年《施政报告》提出「行人友善环境」政策,即「香港.好易行」项目,鼓励市民「安步当车」,减低市民对交通工具的依赖,从而改善空气质素,减低气候变化的影响。去年十二月,运输署更优化「香港出行易」流动应用程式,进一步扩展步行路綫搜寻资讯,资讯覆盖连接二千多条行人天桥、四百条行人隧道和各港铁站非付车费区域的行人径,并支援各类创新技术,如三维行人路图像、扩增实景导航或语音导航等,以方便市民预早计画步行路綫。

事实上,要更多市民选择「以步代车」,还须全面改善行人路面的配套,如增加兴建有盖行人路、扩阔路面、加入绿化景观等,同时考虑市民日常出行的需要,如把行人路设计成可串连市民日常生活的灵活网络,相信会有更多市民乐意徒步各区,让步行成为出行模式的首选。

邓淑明博士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社会科学学院地理系及建筑学院客席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