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而行|香港体育界的寒冬

2022-03-03 00:00

第五波疫情来袭,政府推出至今最严苛的社交距离措施,市面一片萧条,众多行业叫苦连天。除了首当其冲的饮食业、零售业、旅游业等,体育界或许是较少受关注,却最感旁徨的行业。这阵的冲击,夺去的远不止于市民「可有可无」的娱乐选择,还有很多人的生计、整个产业的生存机会和公众健康本身,影响委实深远。
最漫长的等待

要数最新一轮防疫措施的牺牲品,香港足球业最具代表性。因应所有比赛及操练场地继续关闭至四月二十日,足总与八支港超联球会上星期无奈决定腰斩今季馀下赛事,意味自一月起的赛事停摆至下赛季的重开,球市将有超过半年时间归于平静。圈内人士透露,足总曾争取释放部分场地,或以「隔离泡泡」的方式让绝大部分已接种疫苗和定期进行检测的职球员继续比赛,却未受忙于抗疫的当局接纳。

球市停顿的后果,是球会的收入将大减,赞助商随时萌生退意,部分球会或将无法生存,球员则被逼退役转行。除了本地球员,不少高质素的外援亦很可能离港发展,加上球会和代表队均缺乏操练,水平将被其他国家再度抛离,这点在接下来的亚洲赛和亚运会恐怕会逐步浮现。更不幸的是,社会眼见职业球员的生计保障如此薄弱,要推动青训就更加困难,威胁整项运动的长远发展。

其实,面临困境的又何止足球一项运动?电动方程式锦标赛、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香港网球公开赛等体坛盛事已久久未能举办,有些恐怕将一去不返。这些活动不仅带动本地体育气氛和为业界带来庞大收益,更印证香港的国际形象,如今我们只怕是名利双失。
全民静止的代价

所有体育设施持续关闭,并全部未被纳入「疫苗通行证」的范围内,加上口罩令的运动豁免取消,市民要维持运动习惯变成奢侈的事。外国就有研究发现,恒常的运动可减低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风险,并有助提升人的精神健康,避免在社会隔离下产生抑郁、焦虑等症状。目前的防疫措施,是否能堵截病毒传播仍未知,却催生出一群久坐家中、精神绷紧的香港人,岂不是得不偿失?至于学校继续停课,代表学童失去参加学界比赛,甚至是上体育课的机会。除了对他们免疫力和精神健康的影响,体育运动提供的教育,包括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和抗逆力的培养又如何弥补?

体育界的命运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过往甚至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况味。但这次的危机,对于整个产业的上下,包括职业保障、球会营运、国际形象、公众参与等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疫症当前,尽公民责任、配合防疫政策是应有之义,但「一刀切」的政策,确实令很多无辜的人付上沉重的代价,这里的情理又该如何平衡?
江肇恒
民主思路理事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