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份来自敦煌的祝福

2022-02-21 00:00

一九八八年,樊锦诗院长(中)与专家团队考察莫高窟,探讨数码化方案。
一九八八年,樊锦诗院长(中)与专家团队考察莫高窟,探讨数码化方案。

新春期间,我收到一份来自敦煌的祝福,通过「云游敦煌」小程式,迎接瑞兽,迎来一年的守护。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坚守大漠半世纪,保育、推广敦煌莫高窟,凭藉她坚毅不屈的精神赢得二○一九年「吕志和奖—正能量奖」。以樊院长为首的敦煌研究院团队,表现出的远见、坚毅和创意,让我印象深刻。

一九九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世界记忆工程」,希望通过数码化更好地保存世界文化遗产,并让世界各地的人更广泛地、公平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而在这之前,敦煌研究院就已经开始了文物数码化的探索。一九八○年代,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副所长的樊锦诗到北京出差,看到工作人员使用电脑,按几个按钮图片就出来了,这给长年埋首文物档案工作的她带来很大冲击。她萌生了要为每个敦煌石窟的彩塑、壁画建立数码档案的念头。如今回想起来,她直言自己是「想入非非」,要知道当时许多中国老百姓连电脑是甚么都没有概念。

不过,樊院长从来不是一个会被困难吓退的人,从北京回来她就找到甘肃省的相关部门,陈述了有关的想法,并得到支持。拿着拨下来的三十万经费,她和团队开始埋头苦干。一开始的七、八年并不顺利。洞窟是立体的,大至三、四十平方米,并不是拍一张照就能成事,需要多张照片才能拼凑出全像,这需要解决如何扫描成像的问题,也要避免扭曲变形;有的洞窟小至三、四平方米,体积大一点的摄像器材都难以进出。此外,还要面对壁画、彩塑各种各样的岁月问题。

虽有气馁,但樊院长并未放弃。她不断研究、四处拜访专家,后来终于找到芝加哥西北大学合作,引进了壁画数码化技术,终于做成了二十二个经典洞窟的数码档案。精益求精的她并不满足,二○○六年成立了专门的团队,继续钻研技术,又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把解像度由原来的75DPI提升到300DPI,并数码化更多的洞窟,创立了「数字敦煌」资料库。

在保育和推广敦煌石窟的道路上,樊锦诗与时俱进、永不止步。近年敦煌研究院发挥文艺创意,进一步活化敦煌艺术,让它走进更多平常人的生活。

疫情初期,他们整理了「数字敦煌」资料库的内容,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式,让网民可以实景漫游敦煌石窟。

又推出「今日画语」,用当下流行的「金句」形式,配合石窟壁画内容,每天给读者一则身心灵建议, 吸引大家关注敦煌文化。他们推出的《敦煌日历2022》,精心挑选了三百六十五幅壁画,让尘封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扉页间重放异彩。这一切一切,都是以樊院长为首的敦煌保育者的努力。正如樊老师所言,他们的使命就是:「让敦煌艺术走出石窟、走出敦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吕志和奖助理总经理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