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论坛|要创造环境容量 请先保护环境

2022-01-07 00:00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的概念性空间框架告诉我们,香港未来的发展核心主要来自两个都会区:维港都会区内的交椅洲人工岛、新界的北部都会区,再辅以西部经济发展走廊、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两道发展走廊,彷佛未来的东西南北都充满发展契机。这样的框架下,有关环保、保育建议及措施,现在都叫「创造、提升及再生环境容量」,然而左手创造发展容量,右手创造环境容量,香港的生物多样性是否会有更积极的保护?
湿地保育公园 不应是生态补偿

北部都会区下建议的湿地保育公园,政府强调主动收回私人拥有的湿地及鱼塘,保护、管理、提升约二千公顷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回顾二○○三年时《新自然保育政策》下政府对收地保育的取态,是「收地虽然可能有利于自然保育,但所涉及的庞大财政承担着实令人关注,亦会影响其可行性」,对比起今日政府「不计成本」的保育取态,无可否认是自然保育方向的一大转变。事实上,香港的湿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候鸟提供重要的栖息地,为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作出重大贡献,北部都会区出现与否,湿地保育公园都应该要做,不应被矮化成北部都会区下的一个保育项目,更不应是未来任何发展项目的环境或生态「补偿」。

不过,未来北部都会区有铁路、住宅、创科园等多个项目落成,这些项目大部分都坐落在湿地缓冲区,如新田科技城、北环綫延綫等更有机会影响到湿地保育区内的湿地,令人忧虑会削弱缓冲区对湿地保育区的保护,长远影响雀鸟的飞行路綫、削减冬候鸟觅食空间、干扰区内鹭鸟林的繁殖。另外,近年不少发展商已积极在湿地缓冲区提出住宅、商业等项目;政府去年提及检讨湿地缓冲区的规划指引,如可否把湿地缓冲区的地积比提高;建议的北部都会区内的湿地持续有土地平整、填土、填塘等环境破坏,这些累积环境影响持续增加的话,整个后海湾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会受到损害。当我们谈创造甚么环境容量,建立甚么环保、具抗御力的基建之前,是否应该先思考,如何避免和减少对具重要生态价值地点造成的影响,例如维持和遵守城规会规划指引编号12C下「湿地零净损失」和「防患未然」等原则;加强部门协调打击区内各类型的环境破坏?
生态重地 沦为发展陪衬品

类似情况亦适用于流浮山、尖鼻咀、白泥一带。北部都会区策略下,政府「将收回尖鼻咀、流浮山至白泥一带被划为『海岸保护区』地带的私人土地,建设尖鼻咀至白泥面积约一百四十五公顷的海岸保护公园」。同时间,政府将着手研究流浮山、尖鼻咀、白泥一带的发展研究,包括新增更多住宅单位、发展高端经济、探讨兴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动捷运系统的可行性。这里一带的泥滩、红树林、海草牀、鱼塘等地具高生态价值,现划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尖鼻咀、流浮山不少土地属于湿地保育区及湿地缓冲区,而国际鸟盟把「内后海湾及深圳河集水区」认可为「重点鸟区」,范围可由上白泥、流浮山延伸至塱原。即使有政府介入收地保育,这里昔日的乡郊景致及生态重地,会否沦为发展的陪衬品,从此有翻天覆天的改变?

去年十二月,五个环团就北部都会区发表的联合声明,除了在湿地保育公园的规划原则及细节多加着墨,也建议扩展拉姆萨尔湿地范围;拟议的红花岭郊野公园应由五百公顷扩大至一千一百二十公顷;保护现时耕作中的农田和具有良好复耕潜力的荒废农地等。这些环境资源本身有生态、社会价值,就值得保护、积极管理,不需搞得太复杂,把「创造容量」的意思不断延伸。
吴希文 
长春社公共事务经理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