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而行|从白皮书看香港民主的战略意义

2022-01-06 00:00

上月初美国举办民主峰会,藉台港人士以民主为幌子,激化中西意识形态对抗。国务院新闻办先后发表《中国的民主》和《「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两份白皮书,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又重申《中英联合声明》对普选的沉默,向世界争取「民主」的话语权。从国际脉络以大观小,香港立法会选举尘埃落定,新一届宣誓就职,亦是中美关系的一片拼图。当民主发展成为外交角力场后,新选举制度于香港的实践,亦无可避免地添上大国竞争的战略意义。
港式民主以发展为目标

白皮书开宗明义指出,一国两制下的民主制度是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因而香港的选举设计不完全以人口分额为基础,而是强调均衡参与,在选委会和立法会保障一些人数不多,但对社会经济结构举足轻重的阶层与界别。这个原则一以贯之,中方自过渡时期起,已经培养工商专业精英为治港核心,以保持繁荣稳定为前提,由资本家落实资本主义。换句话说,任何损害资本主义、阻挠经济发展的乱象均有违原意,更遑论全面民粹化的议会和高呼揽炒与制裁的议员。

港式民主不止重视政制代表产生的过程,白皮书将「好民主」与民众福祉挂,以巿民能否享受到发展成果为最终目标。过去治港者常将民间的不满与争拗,归咎于反对派阻挠施政,例如新界东北发展、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基建的延误,便被认为影响了无数工人的生计,令香港错失解决发展瓶颈的机会,继而令民怨冒升。现在爱国阵营牢牢掌握权力,没有反对派的束缚,相信不少人期望他们做出好成绩,表现出新选举制度是「好民主」。
探索选举以外的民主渠道

按照设计,选委会投票选出特首、立法会部分议席及港区人大代表,爱国阵营将在不同岗位实现行政主导。不过,即使立法会激进势力及不合作运动绝迹,也不等于行政立法关系会一帆风顺。因为新的政治形势代表有新的政治关系,议事堂内仍然充斥派系竞争、社经背景和自身利益的矛盾。建制政党就曾带头推翻行政当局提高长者综援的受惠年龄,上月的竞选过程亦再三证实落场无父子。再者,议员纵然全是爱国者,他们对特首的态度不尽相同,未必更容易达成共识。

建制派自此垄断议会,令人担忧反对声音可能会于短期失踪,但是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将会积累于社会深层。恰如白皮书主张扩阔协商、谘询、听证、对话等多种民主渠道,选举只是民主制度的其中一个环节。未来政府需要更主动地接触民间人士,吸纳议会以外的非主流声音,才能让施政工作更贴近基层,令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制度成为符合港情的发展道路和治理模式。
潘学智
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研究)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