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提升官民对话 杜绝政府死穴

2021-10-25 00:00

国庆期间,中联办动员走入基层社区跟市民互动,并收集了大量民意给政府参考。此举也凸显了特区政府「离地」乃其施政的一大死穴。由政务官主导的政府,虽然有着国际级的策划及执行能力,但却始终不懂和群众交流,更经常摸不清市民的感受和看法。结果,任何稍为具争议性的政策,无论官员如何努力去进行谘询,在政策出炉后都会引来群众诟病。施政者最后只有「议而不决」或「逆民意而行」两条路可走。这样的政府施政又怎可能会畅顺呢?

香港虽只是弹丸之地,但市民鲜有机会跟问责官员面对面接触。另一方面,有心聆听民意的官员,也没有有效渠道去落区听取草根民意。个别有心有力的官员纵使不断出席各种社区活动,但是收集到的有用民意却仍是有限。在现今制度下,官员在政策酝酿期会谘询各委员会、利益团体和持份者,却没有一套有效的机制去谘询市民用家。因此,官员虽然掌握政策的客观利弊,但对群众的主观感觉却是一知半解。

踏入爱国者治港的新时代,来届政府有必要构思崭新的方法去建立官民对话。首先,问责官员必须懂得与群众沟通,更需要花多些时间跑社区听民意。尤其是副局长和政治助理,更应专责去收集民意和讲解政策。因此,这些职位由具选举经验的人去担任,应该比公务员或学者更为称职。

另外,政府可以仿效新加坡「民众俱乐部」的模式,投入资源把区内的社区会堂扩充成官民互动的基地。新加坡的「民众俱乐部」除了举办大量街坊活动,也是一个官员跟各阶层的老百姓接触的场所。新加坡的部长同时是国会议员,他们会经常在自己选区内的「民众俱乐部」和市民举行不同形式的互动,藉此联系自己选区内的选民。如果香港也在十八区有多个此类设施,由分区委员会负责统筹,大搞活动之馀也可以发放官方讯息。同时间,我们的问责官员也能经「民众俱乐部」跟老百姓互动,面对面聆听他们的意见,必定更能了解市民的感受。

民选区议员是草根民意的专家,不但不应该被取缔,来届政府更要对他们加倍看重。地区内其他掌握民意的社区领袖(如法团、互委会代表)和区内服务的专业人士,也应收纳入新组成的区议会,以便能更全面地反映民意。到时候,区议会便可以担当政府部门的民意顾问,就地区上落实行政措施事宜出谋献策。同时,政府要规定每个政府部门也必需委任大量区议员进入它们的谘询委员会,杜绝以往民选区议员甚少参与政府施政的情况。

官民沟通不畅顺不但严重地窒碍政府施政,也是回归后社会矛盾的一大成因。我们需要尽快研究一套恒常机制去做好地区谘询,好让特区政府能真的做到「民之所望 施政所向」。

黄以谦

前九龙城区议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