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湾湖等设浮动太阳能发电系统

2021-10-25 00:00

(星岛日报报道)政府早前公布《气候行动蓝图2050》,提出二○三五年的可再生能源占发电比例大幅增至百分之七点五至十。黄锦星表示,发电燃料组合应多管齐下,水务署将在行山热点「千岛湖」所在的大榄涌水塘,以及船湾淡水湖(见图),安装大型浮动太阳能发电系统,船湾估计年产一亿度电。至于引入离岸风场、氢能,以至向内地扩大输入核电,都不应放弃任何选项。

《蓝图》提出在二○五○年实现碳中和,中期目标在二○三五年前把本港碳排放量从○五年的水平减半,当中发电燃料及建筑物减碳是重点,二○三五年就要停用燃煤发电,大增可再生能源至百分之七点五至十,相当进取。黄锦星指,现时逐步以天然气机组取代燃煤发电,长远迈向可再生能源,至于电费会否有加价压力,他指是整个社会资本投放。

现时不少市民透过「上网电价」装设太阳能发电系统,政府设施亦加装太阳能装置。水务署二○一七年在石壁水塘和船湾淡水湖安装两套各一百千瓦的发电系统先导计画,每年各可产生十二万度电。黄锦星表示,将会在大榄涌水塘加设第三个浮动太阳能发电系统先导计画,发电容量同为一百千瓦,预计今年十二月底开始运作,年产十二万度电,「在千岛湖有第一千零一个『岛』,太阳能板安装靠近堤坝。」

环境局补充,水务署在船湾、石壁及大榄涌水塘将筹划更大型浮动太阳能系统,各发电容量约五至十兆瓦,其中船湾在二○二四年会有多五兆瓦的系统,年产六百万度电,并着手研究超过一百兆瓦的太阳能系统,年产高达一亿度电,供本港百分之零点二电力需求。

另外,两电现时分别研究离岸风场,黄锦星透露,将在下一个五年计画审批,而近年新兴的氢能发电,中电亦著手研究。

当局早前表明不排除扩展核电,黄锦星认为「不应放弃任何一个选项」。现时大亚湾核电的供应合约至二○三四年届满,其八成核电已供应本港,他透露大亚湾核电站的设施仍有延长运作的空间,若社会反应正面,会同内地展开商讨,「其实我理解夏天已经攞晒(全部供应本港),电力高峰期已攞晒,所以增长空间都好有限。」

立法会通过垃圾徵费条例,将展开十八个月准备期。黄锦星坦言,厨馀厂的处理容量有限,无可能在徵费前全面在港推行厨馀回收,但会逐步试行,下月开始在杏花邨大规模进行厨馀回收先导计画。他指,全球大城市的厨馀回收量亦只有约一半,始终要有转废为能设施,因此本港兴建第二个垃圾焚化炉是「必然的事」,但选址是否屯门,他说「未决定」,本港整体规画已有大转变,因此要审时度势去检视。

垃圾徵费仍未有确实的实施日期,要待完成十八个月准备期,并视乎经济状况再决定。黄锦星说,待明年新一届立法会,会加紧同立法会议员跨党派去沟通,以争取支持。另一方面,现时要就垃圾专用胶袋的设计及防伪、生产及零售层面作最后定案,同时要同物管公司沟通,制定行业守则。此外,亦要加强回收配套设施,其中在湾仔及西贡本周将有「绿在区区」开幕,而回收便利点亦再加设多十个,他认为垃圾徵费可推动市民及回收界减少胡乱弃置回收物。

现时厨馀回收步伐缓慢,当局只集中协助回收工商厨馀,黄锦星说,将会在屋苑推行厨馀回收先导计画,下月将在杏花邨试行,亦有其他屋邨有智能回收设施接收厨馀。他指,比起外国可将厨馀做堆肥相对容易,本港倾向做转废为能,但O Park 1每日只处理二百公吨厨馀,而大埔污泥厨馀共厌氧设施就每日处理五十公吨,而本港长远目标每日回收约一千多吨,「始终有些收不晒的。」

他指,日韩推行垃圾收费初期都是零厨馀回收,温哥华亦是近年才开始回收,大城市回收厨馀量只约一半,因此要有垃圾焚花炉,本港除了石鼓洲焚化炉,「第二个是必然的事」,但市民亦要惜食源头减废。他又指环境局接手三千个食环署垃圾站,将可在大站加设回收暂存设施,方便市民。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