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从三大弊病 看香港需要一个怎样的文化及旅游局

2021-09-27 00:00

据传媒引述政府消息,指特首有意增设文化及旅游局。在疫情之下,香港确有必要从管治架构入手,为旅游业寻求出路。除此以外,现届政府在馀下任期还可以做些甚么?

随着旅游日趋普及,旅客对行程的期望和要求改变,「纯粹」的观光旅游将日渐式微,着重个人化旅游体验的特色旅游将成为趋势。

特色旅游讲求灵活及个人化的行程安排,涵盖生态游、文化游、商务游、健康游等。其中,社区深度游的理念是以居民日常生活与在地文化历史为有生命的展品。可见特色旅游与地方文化密不可分。而社区深度游理念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社区网络是否发展成熟。

然而,有接受智经研究团队访问的人士认为,政府投放的资源侧重于宣传及推广,未有全面审视香港的旅游资源,以致部分珍贵、具商业价值的资源未得以善用。面对大环境转变,香港必须作出适当回应,才能维持旅游业的竞争力。

一个地方的旅游竞争力,与政府的管治能力息息相关。现时,本港旅游事务的管治架构是由旅游事务署、旅游业监管局及旅游发展局三足鼎立。三个机构分别负责制订旅游业发展政策和策略;旅行社、导游和领队的发牌和规管事宜;以及宣传和推广工作。

在现行架构下,政府发挥着主导行业发展方向、研究及兴建旅游基建、支援业界,以及旅游推广的四大功能。

弊病一:跨部门协作不奏效 执行时各自为政

根据智经研究团队的检视,过去当局的政策介入,每每能为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但现有的管理方式仍有至少三大弊病,需要改善。部门之间缺乏协作意识,是其中之一。

旅游业牵涉跨局及跨部门协作。政府早年已透过跨部门合作方式处理地区民生议题。惟实际执行时,部门间始终欠缺协作意识。有离岛区代表向智经表示,政府虽就大屿山的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及谘询,并公布详细规划及发展方向,但当一些需要跨部门合作的计画,却因为各部门各自为政而难以落实。

弊病二:旅游活动欠全面规划

第二个旅游管理的弊病,与活动规划有关。政府在一三年完成《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评估报告》,在结论部分指出旅客不断增加确实超出了市民的心理承受能力。为此,当局调整内地「个人游」赴港旅游签证政策,以纾缓旅客过多的压力。

值得留意的是,旅客愈多,市民对旅客及旅游业发展的接受程度愈低,直至旅客人次达高峰,市民便愈反感。若要防止同类情况再发生,旅客活动必须有良好的规划和管理。

弊病三:政策制订缺市民参与

最后是关乎政策制订的过程。智经回顾多项旅游业的重大变迁,发现政策的制订鲜有业界和民间的充分参与。

有业界接受智经访问时表示,当局在制订旅游业发展策略时,主要谘询传统业界,鲜有接触小型旅行社等其他业界人士,以及个别受旅游业影响地区的居民。即使旅游事务署会就个别地区项目谘询区议会,但沟通模式较为「单向」,而且只限于个别情况,并非定期的互动及交流。

要去除上述三大弊病,政府有必要改变现有架构,更集中地进行旅游管理。智经今年七月发布的旅游业报告,指出未来的旅游事务,将涵盖至与其他文化事务重叠,例如博物馆管理、艺术发展及资助、文化创意产业计画、古物遗产保育。

为配合这个趋势,政府应整合与旅游及文化相关的部门机关、旅游事务署、旅发局及旅监局的职责,同时重组民政事务局的部分职权,成立文化及旅游局,以全方位推动文化产业及旅游业发展。

新增政策局的想法需时研究,但短期内政府仍可从其他方面改善旅游管治。例如在旅游事务署下先组成「可持续旅游专责团队」,涵盖多个专业的工程策划人才,并纳入与地区旅游密切相关的部门人员,按自身部门职能提供意见及动员资源。

团队应同时肩负旅游管理职责,例如协助政府、业界、居民和旅客,掌握地区旅游项目的发展规模及方向,从而调整各持份者对相关议题的认知和期望,并促成旅客、业界与社区建立长远关系。

另外,当局应在制订政策时,在各区区议会选出旅游事务专责代表,定期与旅游事务署会面,并共同规划、监督地区旅游项目,同时收集区内居民、业界及其他社区持份者意见,让地区持份者持续参与决策过程,使公众的意见得以反映。

疫情颠覆全球旅游生态,范式转移无可避免,要迎合新的旅游趋势,当局除了在决策局层面推动发展,还要在制订政策时增加公众参与,实践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