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香港科研助力航天突破 先进技术可化身创新产业

2021-09-14 00:00

今年五月,国家「天问一号」成功在火星着陆,见证国家航天成就更进一步。在中国航天探索之中,香港理工大学一直为国家贡献,其科研团队曾研发装置协助「嫦娥五号」成功完成表取采样返回任务,由前期研发、装置设计到仪器制造,显现香港科研在创新性、精确度和可靠性上的杰出成就;而在「天问一号」任务中,理大利用顶尖技术为火星着陆点作出地形测量和评估,以及研制落火状态监测相机,足见香港院校科研基础实力雄厚,兼备国际化经验,成为了国家进步的动力,亦力证香港具备条件成为大湾区的国际创科中心。笔者认为,香港的科研能力不但可以助力国家航天发展,亦可以借此推动「再工业化」,为香港经济、青年事业谋一条出路。

广东省作为国家级的高新产业基地,一直致力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进步。特别是在国家面对的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瓶颈方面,广东省深入实施「强芯」行动,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和高端封装测试业以补齐制造环节短板,以打造国际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为目标。国家航天技术的突破,更进一步带领民用科技的进步,助先进金属、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以至卫星晶片、终端、关键元器件制造等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广东最新印发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亦详列广东将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等高端装备制造业。

可以预期,广东省将会迎来高新技术的大跃进,为香港科研团队创造庞大发挥空间。香港作为国际创科中心,一直获国家支持参与顶尖科研项目,本地大学及科研机构可以参与广东省的科技计画,至今已获批超过三点七亿元人民币进行研发及建立实验室,助香港的科研能力不断突破。下一步,香港必须藉着核心科研能力进行产业化,将成果转化成经济实力。事实上,香港工业界在电子行业拥有深厚产业经验,必定能成为大湾区内技术转移的关键。笔者更认为,香港的大学及厂商具备条件深耕集成电路设计、进行小批量试产,并与大湾区的晶圆厂合作投产,形成研发、创新、量产优势俱备并自主核心技术的半导体生产联盟,带领国家产业全面进步,甚至超越美国、日韩等地。

香港的大学科研质素全球领先,近年院校亦愈来愈积极开发应用价值高的科究项目。除了航天科研,理工大学也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智慧城巿等技术的现实应用方面作出突破,例如早前理大首次以「扩展的加权核密度模型」对新冠肺炎发病风险的地域分布作出时空预测,对未来三天内发病风险的预测准确度可达八成五以上,支援公共衞生部门制订更精准的防控策略;其「聪明眼:人工智能纺织品检测系统」可于织物的生产过程中实时自动检测成品质素,取代人工目测。而中大的「分批稀疏编码—构建智慧城市」(BATS)为智慧路灯提供无线网络连接,节省铺设新光纤的成本。香港的研发中心,更可凭其应用研究经验,加快大学科研的商品化,成为产、学之间的重要桥梁。

笔者认为,在现今环球工业向高增值发展的趋势下,香港必须善用产、学、研三方的长处,加快将创新科研成果「落地」、生产,追上时代步伐。香港的创新科技以至工业可说是万事俱备,何愁没有出路?

庄子雄

香港工业总会常务副主席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