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直talk】推「三创」需新动力新思维
2021-07-25 00:00笔者于书展期间参加了城大校长郭位教授的公开讲座,题目是《心件:高等教育怎么办?》。校长在演讲时尽显学者风范,言谈中显示他学识渊博。顾名思义,校长认为高等教育必须由心出发,除了「硬件」(例如实验室、智能教室等)及「软件」(例如教学和研究政策等)之外,教育者的「心」更为重要,大学应该用心重用人才,支持学术发展;大学生应该用心选读自己喜爱的范畴和科目,不要盲目追求大学排名。校长特别坚持「政教分家」,大学的使命是培育人才,推动学术及研究,与政治不宜扯上关系,否则大学发展便会满途荆棘,难以全面发挥。
笔者非常赞同这说法,并且认为国家近年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正是很好的体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急速发展,中国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于二○一五年推出「互联网+」计画,锐意利用互联网引领中国创新2.0时代,以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网络数码经济推动「创新旧江山」,其产生的「新常态」汰弱留强,令不少传统网下商店陆续停业,导致无数「打工仔」失业。面对持续增长的失业率,若中央政府坐视不理的话,国内的经济难免会陷入困局,同时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李克强总理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鼓励民众创新、创业,使传统经济能够「新妆补旧妆」,从萎缩中翻新。这现象与郭校长所提「『创意、创新、创业』推动中产」的观点同出一辙。由此可见,政府促「三创」并非一般市民误以为只是为了帮助个人把创意转化为商务来「赚钱」,而是为推动国家经济的集体措施。
回到香港教育,「三创」创造社会「新常态」,而要有效地实践「三创」 需要大量人才。「后浪推前浪」,大学科创教育的使命重大。中学文凭试(DSE)刚放榜,可是一如既往,表现出众的学生均不喜欢选修理工科课程,这现象与世界其他发达经济体(如台湾、美国等)相比大相径庭。就此,香港政府近年不断在中小学的STEM教育方面下工夫,例如分别拨款约五亿元及两亿元支持「中学IT创意实验室」及小学「IT奇趣识多D」计画,目标是从小培养年轻人对学习STEM的兴趣。笔者认为政府这目标十分正确,但要有效落实,还须先摆脱「读书求分数」的文化。
除了STEM教育之外,「新常态」下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人力资源上的技能错配,旧经济的劳动力未能配合创新工作的需求,这情况难免会推高失业率。「草木新雨露」,因此职业再培训对社会发展同样重要。在大湾区经济圈下,香港面对七千三百万的市场,下岗人士不妨转投内地、重新出发。再者,适逢特首正在策划新一份的《施政报告》,政府可以考虑多投资在大湾区再就业培训,一方面可以为香港失业人士制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香港在大湾区的融合,一举两得。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
香港资讯科技联会荣誉会长
黄锦辉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