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追击】废鱼塘引高科技 养殖港产大闸蟹

2021-07-18 00:00

(星岛日报报道)本港新界有不少荒废鱼塘,最近有环保科技公司夥拍新界鱼塘塘主,在元朗流浮山、河上乡、尖鼻嘴及天水围一带,至今筹集了七百万尺鱼塘,一半面积饲养港产大闸蟹,品种经DNA检测属正宗中华绒螯蟹「长江一号」,年产可达数百万只。公司利用大闸蟹是陆蟹喜欢爬上陆地唞气的习性,将鱼塘局部改建成水稻田壆,稍后更试行在塘底加设胶卡板种稻,实行蟹稻共生,产量可较正常高三十倍。今年三月开始在其中四个鱼塘(合共八十万尺)养殖大闸蟹,料到十月可出产约五十万至六十万只应市。

「九月圆脐、十月尖」,每逢金秋时分,港人嗜尝爆膏大闸蟹,甘香蟹黄令齿颊留香,本港每年消耗约一千五百万只大闸蟹。今年初有本港新界鱼塘的塘主,由内地引入正宗中华绒螯蟹「长江一号」的蟹苗,开始饲养港产大闸蟹,今年九至十月可以应市。

有别于一般饲养方法,有环保科技公司夥拍鱼塘塘主,由鱼塘设计至养殖控制,都引入创科技术,以现代化方法,将有限鱼塘面积加大产量,达至高产值生产。负责开发及投资的生态鱼虾科技有限公司,发起人陈式立及程诗灏都各自有专业背景,陈式立是港大地球科学系博士,曾在坦桑尼亚从事采矿业务多年,早年回流本港加入养殖业。而程诗灏本身是生态教育及资源中心总监,熟悉本港环境生态。

程诗灏表示,他们与渔业专家合作,在元朗流浮山、河上乡、尖鼻嘴及天水围一带,向相关塘主筹集到七百万尺鱼塘,重新发展养殖业,部分以特许经营模式合作。其中约三百五十万尺饲养大闸蟹,而今年三月初开始,在其中四个鱼塘共八十万尺,已落一百万只蟹苗,料到今年九至十月收成,可产约五十万至六十万只大闸蟹。

本报上周随负责人到尖鼻嘴其中一个小型研发鱼塘视察,该塘已获渔护署「优质养鱼场计画」认证。程诗灏指出,特别按照大闸蟹习性改良鱼塘设计,有助提升产量。他指,一般养殖大闸蟹的水体只约两米深,内地较少用降低水体在陆地饲养,但大闸蟹属于陆上生活的蟹种,「它们要间中上陆地唞气,长期浸在水中反而不太好。」因此他们将鱼塘挖几条水沟,形成水稻田的陆壆,上面种上植物,大闸蟹可上水在陆地歇息,「增加陆地面积,更适合饲养大闸蟹,可以加大养殖量。」他举例,以该塘约一万尺为例,以每两方尺饲养两只为标准,原本可养五千只,但用水稻田方式,可加大三十倍,至十五万只。

另一方案,他们亦计画在部分鱼塘底放入废弃的胶卡板叠高,以此形成壆位,类似鱼塘挖坑的原理,再在壆面种植水稻,一方面增加陆地面积予大闸蟹栖息,「形成蟹稻共生,还可在塘中养鲩鱼等淡水鱼。」他说总结今年成效,再决定明年养殖方式。

大闸蟹品质亦取决于水质,他们在清塘后,投资三十万元打水井,抽取乾净的地下水注入鱼塘,并在塘底铺设由流浮山收集的蚝壳,平衡水质酸硷值,并更加入益生菌,加强大闸蟹抵抗力。

北区夏天相当酷热,气温可达摄氏三十三度或以上,水面温度亦可达二十六至二十九度。陈式立表示,鱼塘水温最理想是二十二至二十四度,所以在鱼塘上方铺设透气的防晒网,另设洒雾装置,气温可降至二十五度,水温约二十二至二十三度。

今时今日,养殖业亦玩大数据。他们得到Microsoft及Amazon两大美国科技公司支持,将鱼塘设置水质监察系统收集得的水质含氧量、水温、酸硷值等大数据,透过云端储存,若情况有异会作出警示,立即处理。另外,每只大闸蟹亦加入区块链认证,标示每只的产地、饲养水质及物流运送等资料,方便追踪来源。

陈式立说,活化鱼塘要养殖高产值的物种,以大闸蟹为起步,今年稍后会开展饲养马来西亚顶级河鱼、每条身价数千至逾万元的「忘不了」,以及同样为马国名鱼「巴丁」。

渔护署发言人表示,现时本港的鱼塘面积约为一千一百公顷,主要位于新界西北,当中约七成用作鱼类养殖,亦有部分鱼塘用作湿地保育用途。至于当局如何扶助本地养殖户,署方表示近年积极推广「优质养鱼场计画」,协助本地养殖户提升生产水平及产品质素,亦与鱼统处推广本地渔产品。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