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东院3D打印器官模型 制作技术获海外青睐

2021-07-05 00:00

(星岛日报报道)东区医院微创外科训练中心多年来成为微创手术人手的摇篮,为外科医生提供训练场地,中心内设有微创手术会用到的仪器,配合动物组织仿制器官、3D技术打印的人体器官模型等,让医生在实战前后反覆应用微创手术的技术,务求能更精益求精。其中,3D技术打印的人体器官模型的技术更得到国外的垂青,特意联络团队查询制作的详情,希望将模型引入至外国训练之用。中心主管邓宗毅形容中心可谓「走在微创最前线」,未来希望加快与外国接轨,以弥补因疫情等因素而暂停的交流。

「外科医生就像一件货物,出来要好才能入手术室为病人服务。」手术可算是一门「难学难精」的专业,外科医生学习专业的知识后,还要持续练习及观摩,才能精通一台手术的个中原理。东区医院微创外科训练中心是本港首间针对微创外科而设的训练中心,其于一九九五年开幕,其间经历三次变革,务求追得上微创技术的变化。

中心内设多项先进的视频设备及手术仪器,其中包括结合腹腔镜及内视镜的微创训练手术室、临牀模拟手术训练室、机械人手术训练等。相关仪器除用作培训外,亦可训练团队沟通及协作技巧。众多仪器中,值得留意的是前列腺组织模型,邓宗毅解释指该模型由团队研制,模型结合3D打印技术及猪肉,让医生训练时能透过模型掌握以微创方式,切割前列腺增生等不同的相关手术。

东区医院医疗视听制作组行政助理郑启志进一步解释指,模型的雏形更只由红萝卜包着猪肉制成,后来经过约半年的改良后,团队成功研发合适的3D打印模型,以取代红萝卜。技术更得到国外的垂青,特意联络团队查询制作的详情,希望将模型引入至外国训练之用。

主管邓宗毅自二○一三年上任至今,带领中心进行两次变革,包括加强海外交流及进行大翻新等。掌舵至今近十年,他坦言须努力寻找下一任接班人,但目前仍希望把握时间,追回因社会事件及疫情而停滞的海外交流,加快与外国技术接轨,令本港的微创手术继续维持现有的水平。中心现时每年举办约三十个培训课程,约五百至六百人次的医护人员参与。被问及引入海外医生后,中心是否有足够的培训额应付突如其来的需求时,他则坦言计画或未能吸引大批医生回流,但相信若需增加名额,中心亦能配合。

迎难而上的态度亦是中心多年来的格言,团队更荣获医管局本年度的杰出团体奖,邓宗毅归功于中心的首任主管李家骅,他形容李有眼光,洞悉微创手术将是大势所趋,令中心得以成立。他在承继中心后,亦继续迎难而上,为中心引入各项新技术。他感激团队多名成员的努力,希望中心能继续成为培训摇篮,令更多病人受惠。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