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愿景带动 多元海滨新体验
2021-06-19 00:00
海滨事务委员会近年致力为维港两岸的海滨探索另类设计和管理模式。自去年十月至今的八个月内一共开放了九个新场地供巿民享用。当中的卑路乍湾海滨长廊和坚农圃、湾仔水上活动主题区及湾仔码头畔的HarbourChill海滨休闲站等四个场地,均分别采用了有别于康文署管理公园的管理模式,以最少规则方便巿民更自由地活动。
究竟,非传统开放式设计和管理带给我们甚么启示?我们从当中又学到了甚么?
首先,是愿景带动。卑路乍湾海滨长廊与一般传统公园的最大分别,除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软件。相对于传统以规则主导的公园,这些长廊入口处没有「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标志,管理员亦没有事事干预,游人可自由在空间内随意做任何活动,大前提是互相尊重,而非绝对服从。在开放式的管理下,同一场地内有骑单车的、踩滑板的、放宠物的,又或是街头表演的,令空间变得更包容和活泼。这种公共空间,在香港实属少见。
第二,是从地方营造到可持续地方管理。地方营造,是以社区主导,由下而上地由民间参与公共空间的设计,取代由规划师和建筑师主导的规划模式。地方营造的设计手法在外国已实践经年,至近年才在香港兴起。不过,过去大多数只是举办几个公众参与工作坊听取民间意见,建造完成再由政府部门以传统办法管理。我们发现,要有更合乎社会意愿的公共空间,可持续的地方管理实在不可或缺。从卑路乍湾海滨长廊的经验所得,具弹性的设计和回应式管理能让场地更以人为本。管理者持续地观察各类设施的受欢迎程度,再适切地定时调教或更换设施以回应使用者需要。举例来说,长廊铝制棚架本来没遮荫并放上混凝土砖作坐椅用,但经实地观察后发现使用率低,后来在仅仅三个月间,便改放桌子及长凳,变成工作室和饭厅,更加上遮荫和人造草皮,进化完成后深受用家欢迎。
第三,是先导和沙盘实验。卑路乍湾海滨长廊最大特色,是地上可移动的卡板。一般的公园,不论是坐椅和游乐设施都是固定的,建好了便难以改变,而且直接或间接控制了使用者的活动模式,甚至坐姿。相反,长廊上的卡板让巿民随意移动和组合,让任何用家都可以自主地创造个人喜爱的空间和装置。例如变成可推动的点心车、城堡、大斜坡等。变化多端的组合,充满着民间创意,就连原设计者都始料不及。可喜的是,由参与者自行建设的公共空间令他们对该处产生了更大的归属感。调查组更发现,参与空间建设者不只是孩童,不同年龄和种族的成年人亦乐此不疲。
第四,是用家为本,迅速回应。任何设计都难以滴水不漏,用家的喜好亦各有不同。例如灯光,总有人嫌太光,有人嫌太暗。管理者在收集用家意见后应作客观分析,并迅速作出改善。我们发现,当用家给予良性意见后获得适切回应,会增加他们对场地的归属感。例如在长廊宠物角开放时,附近居民投诉灯光太猛,后来管理者便立刻调低灯光亮度,投诉大幅下降。
最后,是能力建设。传统的公园为巿民提供休憩设施,但对鼓励创意和发挥潜能的效益非常有限。卑路乍湾海滨长廊运用了可移动卡板和其他的装置,让用家可随心随意地自行创建空间,促进了朋辈之间的社交和合作。从实地观察所得,儿童与家人或朋友(包括认识和不认识的,也包括不同国籍的),不论是砌城堡、推雪橇,或共同转动新年大全盒等活动,藉着可移动的组件,增强了街坊邻里彼此间的共融气氛,重拾久违了的狮子山精神。
事实是,海滨的实验,仍在不同的场地进行中。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跳出框架的尝试令我们快速地吸取经验。另外,团队亦正继续推动更新颖更活泼的海滨设计,我们会积极从实验成果中学习,务求为巿民带来更多元化的海滨体验。
吴永顺(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