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人语】培养灭罪意识 应由教育做起

2021-05-22 00:00

《史记》有云:「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若等到有人犯了罪才施以惩罚,虽然能起阻吓作用,但始终只是亡羊补牢的方法;治本的方法实应由教育做起,从小开始培养学生奉公守法的意识,这样便能从根源开始防止犯罪。

一个有纪律的人,自然不会以身试法。制服团队十分重视纪律训练,有助培养学生的纪律精神,因此建议可于学校推行「一人一制服团队」政策,即每位学生必须参与最少一个制服团队,通过步操等活动训练学生的纪律和服从性,甚至可举办一些年度步操比赛,褒扬胜出的学校,对学校的归属感。在参加制服团队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更可能于其生涯规划中立志将来投身纪律部队,以维护法纪为己任,主动打击犯罪行为。

我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德行,也能令学生产生正确价值观,从而防止犯罪行为。其实,学校可大力推动以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例如现时中文科课程内已有大量儒家思想的内容,教导学生尽孝和成为拥有仁爱之心的君子;通识科则有内容涉及公民意识。这些科目能让学生了解个人于社会中应有的角色,以及「严以律己」的君子之道。政府可考虑向学校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组增拨资源,协助整合和加强两科的核心思想宣导,从思想层面令学生及早养成奉公守法的精神。

公开考试是学生完成学习生涯的指标,所有学生均会反覆温习公开考试的考核内容。若于部分公开试应考科目的考核内容,加入法治精神等概念,学生温习时便能潜移墨化地将有关概念烙印在潜意识中。例如中文科可加入更多儒家思想或家国观念的范文,并提高范文题目于公开试的占分比例,由目前占卷一的三成提升至最少五成,甚至可考虑另设范文试卷。公社科则可将关于公民责任的课程比重及公开试的占分比例提高,有助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目前学校训辅工作太着重惩罚,若学生触犯校规,动辄会被记缺点甚至记过,虽然能起到阻吓作用,但始终比较消极。若可从正面角度鼓励学生遵守校规或做一个好学生,学生便会更有动力。现时,学校会向做过不同的好行为或没有犯过校规的学生记优点、颁发证书,甚至设立奖学金等,但力度不够,与惩罚不成正比,学生获得奖励的门槛太高。因此学校校规须降低好学生获奖励的门槛,甚至可增加更多奖励好学生项目,让学生从小便学习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现时学校均设有领袖生制度,但领袖生训练大多缺乏系统。因此建议政府较高层级可带头推动学校的领袖训练计画,例如负责校内管理领袖生的老师必须接受相关的训练,而每所学校所选出的领袖生长或副领袖生长亦须接受领袖训练,内容包括纪律、灭罪、服从、管理群众等等。当接受完培训的老师和学生返回自己的学校时,就可以带领校内的领袖生确切地执行校规,管理校园的秩序,打造出一个奉公守法的校园环境。

教育局每年均会颁发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以奖励在专业能力、培育学生、专业精神和对社区的承担四个范畴表现优秀的老师。然而,有关评审准则只着重于老师的教学能力,可考虑增设老师品行的奖项,鼓励老师注重个人品行。老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大使命,所以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让学生有正面的效法对象。

校园生活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影响甚深,很多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都是从学生时代才开始建立并且渐渐巩固。所以从校园生活开始为学生打造一个奉公守法、贬抑犯罪的环境,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必能产生极为正面的影响。治标可能短期便会见到效果,但欠持久;治本则慢慢才见到效果,但十分持久。期盼特区政府继续秉持一如概往的迎难而上精神,从根本开始防止学生犯罪。

萧楚基(香港太平绅士协会副会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