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疫」市营销 AR滤镜的传播威力

2021-01-04 00:00

社交平台上不时掀起各种变脸自拍照片的洗版潮,这些特色自拍照大多用上了社交平台Instagram(IG)和Snapchat内置的AR(扩增实境)滤镜,只要用户在App内打开相机滤镜,有趣的虚拟特效便会叠加在真实世界的影像之上。疫情肆虐下,本地实体宣传活动几近停摆,滤镜或可帮助品牌在网上世界的宣传突围。

自一五年Snapchat推出滤镜,为用户自拍加入图像和动画,如嘴巴吐出彩虹,类似的功能渐受欢迎。到一七年,IG跟风为其限时动态加入AR自拍滤镜,使用了相关滤镜的照片和影片,自此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涌现。

AR滤镜「花臣」愈来愈多,除了基本呈现可爱、有趣特效的滤镜,亦有部分加入新颖的互动元素。例如一款去年推出的迪士尼角色滤镜,用户只要在IG限时动态以自拍模式使用,该滤镜便会随机配对迪士尼角色。

时至今日,AR滤镜成为社交平台争夺用户的重要武器。根据Snapchat于去年第二季业绩,每日平均有一点八亿名用户在平台上接触AR效果,占其二点三八亿名每日活跃用户的百之七十五点六。无怪乎该公司持续投资在提升AR滤镜体验之上。为了推动滤镜发展,Snapchat和IG母公司facebook亦相继推出软件协助用户自行创造滤镜。

AR滤镜在社交平台上广传,吸引了品牌的目光,藉其为用户带来全新体验,并加强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其中咖啡品牌星巴克推出的饮品抽签滤镜,用户以自拍模式开启滤镜,便可看到画面中不断有各种款式的星巴克饮品在其头上出现,直至随机抽出一款饮品。类似的滤镜不仅充满玩味,也有助品牌宣传,带动销售。

滤镜的更厉害之处,在于让网民不知不觉间成为品牌代言人。因为用户使用滤镜后,很多时会将成品上载在个人社交帐户,即使用户上载时未有标注品牌帐号,但使用滤镜的IG限时动态本身,也会自动标明滤镜由品牌创作,变相替品牌宣传。此外,这些滤镜可以永久使用,只要不把滤镜下架,其传播威力便会持续发挥。

过去一年,时装界是其中一个积极使用AR滤镜宣传的行业。多个奢侈品牌均推出自家滤镜,其中Dior便让消费者在该品牌的Snapchat帐号,使用指定滤镜预览某新款运动鞋穿在脚上的样子。

AR滤镜能为企业宣传,令设计AR滤镜成为了数码时代的新兴「搵食」技能。在美国有IT人辞去工作,全职为品牌制作滤镜。据其说法,获Snapchat官方认可的设计师,为品牌创作一个滤镜最低收费为一千美元,复杂项目更可收取三万美元。

本港活跃于IG的AR滤镜设计师Ted,其设计的「不正常字典」系列滤镜,以恶搞角度解释人所共知的本地用语,在二十八日内吸引超过十二亿人次使用。

截至去年十一月中,其个人滤镜作品展示次数高达四十六点五亿次,分享次数达到四千一百一十六万次。他亦有接受品牌委托设计滤镜,合作单位逾二十个,早前便为某运动品牌设计出一款滤镜游戏。

滤镜流行看似皆大欢喜,不过社会也需提防其潜藏伤害。例如有些AR滤镜为用户一键修饰脸部瑕疵,虽然可助人「美化」外貌,再上传到社交媒体与朋友分享,但美国颜面整形重建外科医学会一九年曾警告,美化外貌滤镜的流行,已加剧社会的整容的风气,甚至可能会引发精神疾病——身体畸型恐惧症。患者会过度关注幻想出来或真实中轻微的身体缺憾,希望透过整形改善,却难以满意结果。

该会建议,受有关问题困扰的人士,应寻求精神科专家协助,IG则在同年十月宣布,移除平台上所有与整形有关的AR滤镜,日后亦不能通过上架审批。

另外,有些滤镜以个别种族的外貌特徵,改变图像中人的五官、脸形,甚至肤色。这种做法惹来部分人反感,认为会加深别人对某些种族的刻板印象。facebook发言人回应传媒,指不容许滤镜强调有害刻板印象,欢迎用户举报,并在接到投诉后将相关滤镜下架。

疫情之下,本港企业不妨利用AR滤镜「疫市营销」,为品牌加强宣传,不过如上所言,进行时应避免触踫禁忌,以防弄巧反拙。另一边厢,AR滤镜设计已成为数码时代的新职业,有兴趣的人士,也许可寓娱乐于进修,尝试投入创作,甚至学习为滤镜加入精美、复杂的特效,开拓自己的专业技能。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