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而行】问题是社会不公

2020-11-12 00:00

滙丰铜狮重见天日,中资商户拆走围板,透视商界判断社运已经降温。疫下复苏是首要议程,市民抗疫疲劳,期望拉近社交距离,业界也争取放宽种种限制,憧憬旅游气泡和健康码,希望早日恢复经济活动。深圳特区四十年让各界聚焦双城竞争的演变,十四五规划亦提醒香港关注在国家发展大局内的社经地位。虽然不拥护基本法、不效忠特区的民主派议员,被人大常委会剔出立法会,震荡政坛,但是大众再度重视经济民生议题,《施政报告》对香港问题的答卷相信会继续以恢复经济和为民解困为主轴。

一方面政治问题终须政治解决,另一方面有意见认为社运参与者同时抱有其他个人追求,那么经济民生措施能不能够冲淡民怨?选举研究向来有经济选民一说,经济兴旺有利于争取连任,显著的反面例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克林顿喊着「笨蛋,问题是经济!」,打败老布殊登上美国总统宝座。上月辞世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系汤维强教授,在那段期间研究明朝二百多年的社会运动,发现农民起义固然离不开阶级冲突,不过这种地方动乱更似是平民百姓在天灾人祸之时,应对经济困境的求生之道。由此可见,经济景气有助稳定政治具一定根据。

读过一种观点,将经济表现与社会燥动的关系套用在香港,例如〇三年的非典型肺炎带来百业萧条,激起反对廿三条立法的七一游行。背后逻辑相当浅白:政府是社会的治理者,市民若有任何不满,政府自然是发泄对象。如此推敲,沸腾的民怨随一四年的「占领中环」和一九年的修例风波爆发,可以与香港经济发展疲软,深层次矛盾未解决拉上关系。这理论或能自圆其说,但似乎又无法解释九八年亚洲金融风暴与〇八年环球金融危机后,香港经历一段政治上相对平静的时间。

相信不少人会同意经济条件愈恶劣的人,愈觉得社会不公平。民主思路的调查却发现,两者的关系其实因人而异。中产人士与非学位大专生的看法确如一般理解,不过在年轻人眼中恰恰相反。青年对自身的经济前景比年长的更为乐观,但亦认为社会政策更为不公平。他们流露一种利他精神,即使对个人能力充满信心,也会重视同辈的社会权利,反映着追求平等、公义的公民价值观。

社会不公是主观感受,受访者视之为政府管治能力的缺失,亦是高度自治未如理想的因素之一。日常政府功能是宏观政制运行的缩影,为数不少的市民自认只会凭政府表现评价一国两制。调查中所有年龄组别、教育程度、政治倾向、收入群组均有过半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开支、审视税制救助穷人、参与更多于市场经济。政治改革是民心所向,若无斡旋空间,也应从内部管治着手,藉经济民生措施重塑公平竞争环境,以治标促治本。

(本研究项目获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办公共策研究资助计画(特别轮次)拨款资助。)

潘学智

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研究)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