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而行】问题是社会不公
2020-11-12 00:00滙丰铜狮重见天日,中资商户拆走围板,透视商界判断社运已经降温。疫下复苏是首要议程,市民抗疫疲劳,期望拉近社交距离,业界也争取放宽种种限制,憧憬旅游气泡和健康码,希望早日恢复经济活动。深圳特区四十年让各界聚焦双城竞争的演变,十四五规划亦提醒香港关注在国家发展大局内的社经地位。虽然不拥护基本法、不效忠特区的民主派议员,被人大常委会剔出立法会,震荡政坛,但是大众再度重视经济民生议题,《施政报告》对香港问题的答卷相信会继续以恢复经济和为民解困为主轴。
读过一种观点,将经济表现与社会燥动的关系套用在香港,例如〇三年的非典型肺炎带来百业萧条,激起反对廿三条立法的七一游行。背后逻辑相当浅白:政府是社会的治理者,市民若有任何不满,政府自然是发泄对象。如此推敲,沸腾的民怨随一四年的「占领中环」和一九年的修例风波爆发,可以与香港经济发展疲软,深层次矛盾未解决拉上关系。这理论或能自圆其说,但似乎又无法解释九八年亚洲金融风暴与〇八年环球金融危机后,香港经历一段政治上相对平静的时间。
相信不少人会同意经济条件愈恶劣的人,愈觉得社会不公平。民主思路的调查却发现,两者的关系其实因人而异。中产人士与非学位大专生的看法确如一般理解,不过在年轻人眼中恰恰相反。青年对自身的经济前景比年长的更为乐观,但亦认为社会政策更为不公平。他们流露一种利他精神,即使对个人能力充满信心,也会重视同辈的社会权利,反映着追求平等、公义的公民价值观。
社会不公是主观感受,受访者视之为政府管治能力的缺失,亦是高度自治未如理想的因素之一。日常政府功能是宏观政制运行的缩影,为数不少的市民自认只会凭政府表现评价一国两制。调查中所有年龄组别、教育程度、政治倾向、收入群组均有过半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开支、审视税制救助穷人、参与更多于市场经济。政治改革是民心所向,若无斡旋空间,也应从内部管治着手,藉经济民生措施重塑公平竞争环境,以治标促治本。
(本研究项目获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办公共策研究资助计画(特别轮次)拨款资助。)
潘学智
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研究)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