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海滨是个公众参与实验场
2020-10-10 00:00笔者担任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两年多,其间不时亲临不同段落的海滨长廊视察,发现市民各适其适地享用海滨。随着近年一段段的海滨陆续连接起来,在海滨跑步的人多了,当然也不乏爱好钓鱼的常客。从日到夜,不同路段都有不同的活动。个别管理较宽松的段落更可见游人在海滨放狗、孩童踏单车和踩滑板。一到节日,海滨又成为一家大小或良朋好友共度时光的聚脚点。近年,维港海滨更变成市民「打卡」的好地方。
先说Experiment(创新实验)。我们过去讨论海滨发展时,不同持份者都只是对着图纸讨论,可谓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没有实质的体验,大家对海滨的想像各异,不同意见亦往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达致共识。既然维港海滨已逐步释出发展,我们以「先驳通,后优化」的策略,通过简单的工程把海滨空间先开放,测试不同的设计和元素,让市民亲临体验,而我们更可实地听取市民的第一身意见,看看那些设施可以保留,那些可以改善,甚或移除市民不喜欢的设施。
西营盘的「捐山窿公园」,正是采用了这个方法。现在的渠筒受欢迎,故此在长远发展设计上会尽量保留。我们亦会增设跨代共融的游乐设施、嬉水空间和有盖的观景台。另外,在维港引进共融单车径,亦曾在观塘海滨做了为期半年的测试,藉以平衡不同的意见,释除一些现时海滨用家的疑虑。此外,在海旁搭建临时活动平台、放置不同形式「期间限定」的艺术装置、设计不一样的海滨家具等,都是我们近年积极推动的新尝试。
既然是实验性质,就不一定每次都成功。倘若有好的成效自然值得欣喜和鼓励;但如有改进之处,我们也希望大家多包容,提供正面建议,这样才可激发社会多参与、多尝试、多创新。
再说Engagement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一直是我们十多年来推动海滨发展的信念。过去多个海滨规划研究(例如湾仔北至北角、启德发展区、中环新海滨、尖沙嘴至红磡,及东廊下的行人板道等)已广泛应用,未来亦会继续付诸实行。
最近的「海滨公共家俬设计比赛」和「维多利亚港字型艺术装置设计比赛」,我们把公众参与从讨论层面推进至落实层面。将公众设计的优质互动作品呈现大家眼前,用创意启发更多创意。(两项比赛的评审工作经已完成,月内会向公众公布结果,随后便会把优胜作品落实。)
最后是Empowerment(发挥潜能)。近期的经验让我们发现,海滨发展不是单向的。要活化海滨,不应也不必只由政府负责。社会不同人士其实有很大的专业知识和创意,亲身参与海滨建设,创造活泼海滨。近年,我们联系了不少本地的文创业者,为维港两岸举办活动或设置艺术装置。此举不但提升了海滨的吸引力,更增加了他们对海滨的归属感,把海滨推介给家人和朋友。例如有艺术家在参与义务工作时,主动带弱势社群到海滨参观介绍,又或在馀暇时游走海滨,打卡向朋友分享,达到由市民向市民推广海滨的效果。
我们亦发现,当海滨长廊开通,当海滨畅达度改善,当海滨变得活泼有趣,便会带来受众群(Clientele),从而产生机遇,吸引更多人主动投入海滨建设。北角海滨落成后,成为市民的聚脚点。由于海滨人流增加,在北角码头停靠,有水上餐厅牌照的海上游公司,近期便主动把握机遇,推出船上午膳。另外,香港邮政最近亦推出以「维港今昔」为主题的特别邮票,令这「港人之港、活力之港」获得宣传的效果。
现时维港两岸的海滨已贯通了二十三公里。我们的目标,是在二○二八年延长至三十四公里。未来的海滨发展,也可以上述三个「E」作为大方向。
吴永顺(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