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抗疫新常态 体育发展何去何从?

2020-09-28 00:00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港的体育发展,从精英到普及层面都举步维艰。疫情预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香港的体育发展该静待黎明,还是在有限条件下寻找出路,在艰难时刻继续前行?

民政事务局近年为香港的体育发展订立三项政策目标,包括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然而,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体育发展的步伐。自疫情爆发至今,全港体育场地两度关闭,部分虽已重开,但如足球、篮球等较多身体接触的活动场地仍然关闭。已开放的设施亦设有人数限制,而室外的场地亦需遵守四人限聚令的要求。

为了保障市民健康,防疫措施固然要做足,但种种限制,同时为本港体育发展三大政策目标带来挑战。

挑战一:市民禁足在家 难推运动普及

政府近年推广全民运动,但受疫情影响,大部分活动因为康乐、文化场地及设施暂停开放而取消,令市民失去其中一个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每年的全民运动日,今年亦要移师网上举行,康文署透过拍摄各种运动的示范影片,推广运动。不过,影片自八月上载,截至九月二十一日,最高点击的影片「身心舒松伸展」亦仅有九千一百六十三人次收看,与去年超过十八万人次参与的情况,可谓大相迳庭,推广效果成疑。

挑战二:场地关闭 运动精英难受训

除了市民大众受影响,不少现役运动员因为训练场地关闭而要停止训练。拳击运动员袁文俊接受传媒访问时解释,运动员不能单靠在家运动,而是需要足够配套以维持运动时数,但在缺乏场地训练之下,身体机能下降,同时影响心理健康,出现抑郁症状。

在疫情下,场地关闭和未获家长批准外出,同样令不少年轻运动员失去训练和参与适龄比赛的机会。本地球会杰志总监朱志光接受传媒访问时指出,疫情令热爱足球的年轻球员失去八个月以上的黄金训练和学习期,难免影响发展。

挑战三:大型活动取消 难作盛事之都

政府另一个政策目标,是让香港成为国际体坛盛事之都,透过举办大型体育盛事及跨境赛事,提升市民参与的兴趣及带动体育旅游发展。

不过,本港今年多项体育盛事均因为疫情而取消。以国际七人榄球赛为例,活动每年吸引过万球迷入场,今年是举办四十五年来首次取消,球迷难免失望。而对于参与的运动员而言,比赛本是争取荣耀的时刻,也提供机会展现训练成果,突然停赛,无疑对他们造成打击。

方向一:既防疫又开放的新常态措施

虽说本港第三波疫情近日稍有缓和,但预计全球疫情或持续至明年。本港的体育产业若要健康发展,必须适应疫症带来的变化,从中找出应对方法。

其中一个方向,是制订新常态下的防疫措施,让运动场地能够适度开放。香港壁球总会早前建议政府,透过规限球场最多可容纳人数、规定所有进入场馆的人士量度体温、加强场地清洁及提供足够的消毒设备、限制场地开放时间至晚上六时等措施,有限度地开放体育场地予市民使用。

方向二:推广在家运动 争取市民注意力

另外,近日不少国际赛事,也在寻求以新的方式复赛。已开锣的德国甲级职业足球联赛新球季重新开放球迷入场观赛,但要求球迷必须遵守社交距离,包括只容许赛场容量二成的观众入场,及现场不可卖酒。已复赛的港超联,在比赛前要求球员除了训练,需进行家居隔离,减低感染风险。当局可观察有关措施有否引发感染,作为日后举办大型赛事的参考。

近日疫情受控,市民可较安心外出运动,但一旦疫情再次失控,市民需减少外出,又该如何维持运动习惯?如上文所述,康文署今年以网上影片形式举行「全民运动日」,可惜成效不太理想,有必要改善宣传方式。

有评论建议由高官带头,与香港不同运动YouTuber合作推广在家运动,达致更佳宣传效果,甚或参考英国首相约翰逊,带头拍片减肥。

方向三:网上青训仅作权宜 研小班教学

上文提到,受疫情影响,不少职业及青年运动员的训练都被逼取消。虽然多所足球学校皆尝试用网上教学维持运作,但缺少教练的言传身授,成效亦会打折扣。此外,并非所有运动都适合网上训练,例如部分武术涉及埋身技巧和竞技对练,就难以采用网上教学。在限聚令之下,团体训练更难实现,若要提供面授训练,未来或需以一对一或小班形式进行。

总括而言,新冠肺炎疫情预期会持续一段长时间,若香港要延续其体育政策,社会应思考能否在新常态下两条腿走路,在抗疫的同时创造有利条件,让一般人能自觉地持续运动,精英运动员得到合适的支援,体育盛事也能以崭新的形式举行。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