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抗疫需要科学、公平、人道
2020-09-26 00:00新冠肺炎肆虐香港及全球已达八个多月之久,大部分香港市民都为抗疫做了本份,也为抗疫措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其实不可忽视的,是抗疫对不同市民可以带来很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从生命安全、家庭生计、孩子教育及身心健康的角度看,疫情都是对社会上最脆弱的一群带来的打击最大。疫情不但夺去最多长者及长期病患者的生命,住在安老院的长者更要经历长时间没有亲人探访的焦虑。疫情加重了基层家庭的负担的同时,更重重打击了基层劳工的生计,拉阔了本来已经严重的贫富差距。所以光是从社会公义的角度看,政府应该下更大的决心,无惧社会上存在「揽炒」,阻挠政府有效施政的力量,推出一切有必要的措施,帮助社会在与疫情长期共存之中,尽可能走出胶着的状态。
表面看,针对内地的入境限制,是为了公共衞生,亦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看齐,无可厚非。但仔细看一下,考虑到这些措施对跨境家庭影响之大,这些措施显得不科学、不公义,亦没有必要。首先,入境限制只有一个目的,是防范病毒输入。但没有人会说入境限制应该是永久性的。如果入境人士是来自疫情已受控地区,理应放宽。内地及澳门的疫情已经长时间受控,从抗疫角度看已经完全没有理由对这些地方与疫情严峻的欧美等地同等看待,坚持十四天检疫隔离。事实上,安全地区可能也包括台湾,不过政府要审视台湾本地录得零星确诊,但有输出确诊的报道。
第二,疫情爆发以来,政府的防疫措施包括两大类:「限聚令」及入境管控。疫情爆发初期,政府推行的「限聚令」是比较粗放式,「一刀切」的。但随着抗疫累积的经验,近来「限聚令」的实施已比较精准,会按不同消费及活动场所的抗疫需要来落实。过去八个月,「限聚令」亦会随着疫情的高涨或纾缓,适时放松及收紧,给市民一个喘息机会。但针对内地的入境管控却从未适时放宽,结果造成长期、无间断的煎熬。这个显得特别不公义、不人道,因为跨境家庭出入内地,不是为了纾缓一下「抗疫疲劳」,而是有逼切工作及生活需要。另外,既然政府在实施「限聚令」也学会了不再「一刀切」,为何入境管控不可以因不同地区疫情的状况作出调整呢?
其实针对内地的检疫措施还有一点不公平的,是助长了社会对内地的偏见。我们惯常说至今香港经历了三波疫情,第一波主要从内地输入,第二波主要从英、美等地回流港人包括学生输入,第三波主要由豁免外地人士,包括船员等输入。但其实所讲第一波从一月二十三日起的七个星期,香港日均确诊只有二点六宗,称不上是一个波浪。第二波从三月十二日起七个星期,日均确诊跃升至十八点五宗。至于第三波则最严重,从七月五日起的十一个星期,日均确诊达四十七点八宗。截至九月二十一日,输入个案及可能本地个案总计一千三百四十九宗,其中仅二十九宗与内地有关。而从三月八日起的六个多月,总计新增内地输入个案为零。从这种种数字,可见内地的安全指数非常之高。更考虑到对内地推行十四天防疫措施对跨境家庭及工作人士的极大困扰,此等措施有尽快放宽的必要。
在此更要指出,最近外地疫情极之严峻,特别是欧洲疫情爆发如脱缰之马,特区政府有必要收紧对高危地区的入境限制,包括考虑减少抵港航班,以避免香港爆发第四波。整体来讲,总结过去八个月的经验,香港应该实施「拦外宽内」的抗疫政策,对外地特别是高危地区要高度戒备,对内包括与不少香港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地就可以适度宽松。
最后要一提的,是放宽内地入境措施还有两大好处。一个是众所周知的,就是与内地特别是大湾区恢复通关是香港经济复苏的关键所在。有关这点特区政府及商界已有共识,这里不多谈。
第二大好处是比较少人留意的,是香港先对内地及澳门放宽入境措施会对香港整体抗疫工程有帮助。香港至今的抗疫成绩虽然比起欧美是非常亮丽,但仍然是两岸四地之中表现最差的。其中重要原因是社会不齐心,而不齐心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人不惜社会付出代价,处处阻碍香港与内地联手抗疫及通关,而特区政府对这些反对势力存有避忌。当然政府这种态度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对香港社会及经济更造成完全可以避免的伤害。但如果特区政府能够拿出决心,在通关取得突破,不但能够马上带来裨益,一直以来在抗疫工作上「抽政府后脚」的力量也会失去动力。根本上,大部分市民希望见到的,就是社会能够聚焦抗疫,政府用最科学、有效及符合社会公平的方法,堵截病毒的输入,适当地逐步放宽「限聚令」,放宽对安全地区的入境管制,让生活逐步回复正常。
王昊(思路研究会总干事)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