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忘记他是她? 体坛性别平权掀争议
2020-09-07 00:00早前《哈利波特》作者J.K. Rowling在社交平台把「有月经的人」和「女性」画上等号,被抨击歧视跨性别人士,亦再次掀起有关性别划分的争议。近年国际体育界相继检讨性别鉴定机制,冀在不损害跨性别人士参赛权利,以及维护赛事公平性之间取得平衡。部分学界赛事更逐渐允许运动员凭「自我认同」的性别出赛,但因不少由男变女的跨性别运动员在女子组别占优,激发大批运动员抗议不公。这些争议对本地体坛的发展不无启示。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当一个人强烈地感受到自身与性别不符,便有机会患上「性别不安症」,加上跨性别人士可能受到歧视及攻击,容易患上焦虑、抑郁或相关病症。
美国现时有十八个州份及华盛顿特区的高中体育协会,容许跨性别学生运动员毋须接受荷尔蒙治疗或变性手术,即可以其「自我认同」的性别出赛。
其中美国康涅狄格州校际田径协会(CIAC)认为,禁止学生以他们所认同的性别参加赛事,除了不公义,也违反该州及联邦政府法例,因此于一三年起批准跨性别学生以他们所认同的性别作赛。
不过,CIAC的政策却被批评有欠公平。两名跨性别女学生运动员于二○一七年赛季起,在该州十五个女子组别赛事中夺冠,触发该州份三名女学生,以其母亲作代表,控诉CIAC的政策违反《教育法修正案第9条》,并在声明中直指政策导致「(跨性别女生)以男性的生理优势,抢夺了女运动员的胜出机会」。
从上述个案可见,生理男性的表现似乎优于女性,但事实是否如此?多名法国学者于二○一○年发表论文,当中分析奥运五大项目,包括田径、游泳、速度滑冰、场地单车及举重,共八十二个组别的世界纪录及历年首十个最佳成绩。学者分析后指,两性在各大项目的表现均存在差异,当中以男性成绩占优,而相关差异于一九八三年后趋向平稳,男女运动员的进步幅度大致相同,又指生理性别是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关键因素。对于男运动员表现占优,其中一个科学说法是男性体内的睾丸激素,能刺激增加肌肉量及减少体脂。
除了外国部分学界赛事倾向以心理因素判断运动员的性别,国际体育界一直以生理因素,鉴定运动员能否参加某个性别的赛事。国际奥委会于二○○三年首次颁布跨性别运动员参赛指引,当中运动员进行性别重置手术后,须接受最少两年的荷尔蒙治疗,才具参赛资格。
国际奥委会及后于二○一五年更新指引,取消跨性别人士须进行手术的要求,只订明跨性别女运动员需满足数项要求,包括声明她们是女性;在首次参赛前至少一年内,证明其血清内的睾丸激素维持在每公升十纳莫耳以下等。至于跨性别男运动员则可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参赛。
上述修订引起部分人不满,加拿大跨性别女单车选手Rachel McKinnon,曾在UCI场地单车世界锦标赛的女子争先赛夺冠。但后来前单车名将Victoria Hood受访时批评,让跨性别人士与女选手竞赛并不公平,因男性在青春期已建立身体优势,而且这些优势不会因他们改变性别而消失。
综合前文,让跨性别运动员以「自我认同」的性别出赛,或是透过鉴定他们的睾丸激素水平,都未能完全平息争议。与此同时,随着外国学界赛事提倡共融,接纳「自我认同」性别,相信国际组织除了适时检讨荷尔蒙政策外,亦要回应跨性别运动员要求以心理因素决定参赛组别的关注。
在香港,有立法会议员曾引述外国研究,指跨性别人士的数目约占成年人口百分之零点三。按政府统计处的十五岁及以上人口数字计算,估计全港有近两万名跨性别人士,当中不乏运动健将,包括健美运动员罗小风,而他也是本港申办二○二二年同志运动会的团队成员。随着有更多运动员以跨性别身分参与赛事,本港在性别平权议题上,相信会有更多讨论。
跨性别人士的身分认同,不止建基于身分证明文件上更改性别的一栏,也关乎各界的接纳。当局应了解跨性别运动员的关注,制订合适的政策,确保不同性别的运动员皆能公平作赛。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