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平衡应用及基础科研 促进大湾区创科发展

2020-07-12 00:00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强调国家要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笔者认为应用及基础科研结合是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柱。

随着近年国家科创经济的急速发展,科研中的理论研究领域有被轻视的趋势,各省市政府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容掉以轻心。作为「大湾区」的重要支柱,广州市和深圳市均出现应用科研与基础科研不平衡的现象。据悉,深圳市工业界的科研投资为九成七,而公共科研投资为百分之三;广州市的比例为八成对二成;香港为四成五对五成五。这些数据反映出广州及深圳都偏重工业应用科研,而这两方面在香港却明显较为平衡。广州与深圳市政府如果不正视这一失衡问题,整个「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

针对这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大湾区」内以四大中心城市为先驱,先行先试,制定一套应用及基础科研并重的大学评估机制。评估准则须要重视项目对「大湾区」的贡献,当中包括除了对工商业及经济发展之外,也考虑它对区内环境、社会、企业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Corporate Governance, ESG)的影响。同时该机制必须注重「大湾区」内的科技转化成果、产学研均衡合作等不同范畴。再者,笔者建议国家自然基金会科研项目经费进一步自香港开放,使基础科研可以更好地与应用科研相结合,协助「大湾区」建设。

(二)「大湾区」的大学(以广州、深圳先行)与香港的大学深度协作。充分利用港方的基础研究及粤方系统开发及系统测试的实力,优势互补。香港有三所大学在全球大学QS排名中位于头五十名之内,而当中研究能力是主要评审标准之一。由此可见,在「大湾区」发展的框架之下,香港可以担当上游科研基地的角色,与区内九市中下游生产基地紧密合作,以「前研后产」的模式,造好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任务。同时,也应加大资源力度,积极鼓励大湾区两地学术界联合举办国际顶级科技学术会议,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科研国际化水平。

(三)优化粤九市与香港人才交流计画。简化科技专才自由出入两地的手续,推出如像两地车牌般方便两地合作项目而设的「两地工作证」。为两地的科研人才「开绿灯」,取消两地双重税制,放松内地和香港两地每年长期居留而造成的限制(例如科研基金申请资格的限制)。这些举措使得两地科研工作者可以无后顾之忧,更加方便在「大湾区」进行深入交流合作,对促进深港之间河套及前海、穗港之间的南沙等科创特区发展尤其关键。

最后,已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教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明了光纤的基础理论,今天全球才能享用互联网上多姿多采的应用服务。高锟教授对世人的贡献便反映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黄锦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前院长(外务)

香港资讯科技联会前会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