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全球精神健康问题敲响警号

2020-07-04 00:00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超过半年,全球感染个案已突破一千万宗,死亡人数更超过五十一万,疫情形势一直反反覆覆,惟疫情过后所衍生的精神健康问题,其伤害性比传染病更加可怕。

疫情期间,不少人为扑口罩而慌张,又为粮食供应中断而忧心,现在还害怕失业而日夜焦虑。这一连串的事件严重打击情绪,令焦虑症、忧郁症等情绪病个案大量增加,甚至加剧自杀问题。世界衞生组织指出,全球每年逾八十万人死于自杀,同时,每年也有数以百万计人士经历自杀带来的丧亲之痛或受其影响。

疫情令全球经济衰退,失业率飙升。本港最新失业率达百分之五点九,创十五年的新高,当中青年失业情况严重,十五至十九岁群组的失业率升至百分之十六点一,是近四年高位;而二十至二十四岁人士的失业率也有百分之十三点四。面对经济不景,职位不足的环境下,相信未来的就业情况将会更差。

失业率高企一直是自杀率上升的催化剂,美国较早前有数据指出,失业率每上升百分之一,自杀率便增加百分之四点一。○三年沙士疫情肆虐,本港失业率曾一度攀升至百分之八点六,当年的自杀率同时创下十七年历史高位,高达百分之十八点八。今次在多个月来的社交隔离、种种的焦虑以及经济压力下,情况恐怕会超越沙士,为阻止自杀潮,各界应作出高度防御,特别是关注情绪健康问题。

联合国早前发布有关新冠肺炎疫情和精神衞生的政策简报,世衞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疫情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令人担忧。报告指出,疫情已令不少国家的抑郁和焦虑症个案大幅增加,未来数个月内,有逼切需要在精神健康服务上投放更多资源,否则相关个案将会大量涌现。

在这关键时期,使用创新科技和大数据相信能有助了解市民情绪。香港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有团队共同进行研究,尝试透过内地和香港主要社交网站的讨论区中,蒐集与疫情相关帖文的大数据,以了解两地市民在疫情下的情绪变化。研究显示,无论是内地或本地市民在疫情期间的情绪均有明显波动,而且,波动现象跟疫情发展和防疫措施有密切关连。这些分析对政府的精神健康政策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可按此加强心理辅导服务,以避免出现社区精神健康危机。

事实上,市民如遇上精神困扰,也可先利用遥距心理辅导服务,以热线、通讯软件或应用程式等资讯工具,与临牀心理学家倾谈,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案。现时坊间也有不少智能产品有助纾缓情绪压力,如香港大学多名学生研发的手机应用程式,可透过用户的眼睛及眼球移动轨迹,以分析面部表情、社交情感甚至睡眠质素等,从而掌握用户的情绪状态及变化,并贴心地向用户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如教授呼吸练习和冥想训练,以帮助缓和负面情绪。

我深信疫情总会过去,只要市民能够互助互爱,经常维持正面思维,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所有负能量便能自动消失。

邓淑明博士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社会科学学院地理系及建筑学院客席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