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底栖生物群变化 影响新陈代谢

2020-06-23 00:00

(星岛日报报道)居于海底沉积物的生物,如珊瑚、蛤、虾、蟹等,被称为底栖生物群,由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主导的一项研究,通过两种珊瑚物种及与其共生的长砗磲蛤,建构一个人工底栖生物群,并利用核磁共振光谱测量每个物种体内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浓度,研究发现共生体体内的DMSP浓度及新陈代谢受邻近物种影响,同时亦为研究全球硫循环提供新视角。

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湖、河、海等沉积物的动物及植物,如蛤、虾、蟹等。同属底栖生物的珊瑚礁,会大量生产一种名为DMSP的重要有机化合物,在海洋硫循环和气候调节中具关键作用。

港大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CRIOBE和ENTROPIE研究中心主导,与世界各地大学合作,把两种珊瑚物种「细枝鹿角珊瑚」和「辐板轴孔珊瑚」,以及与其作为共生体的一种大型蚬科物种「长砗磲蛤」,创建人工底栖生物群,并将不同物种配搭暴露于热力之下,再利用核磁共振(NMR)光谱测量每个物种在受压下DMSP的浓度,研究证实辐板轴孔珊瑚和长砗磲蛤的DMSP浓度是根据物种组合的复杂性来调节。

DMSP存在于陆地和海洋生物中,但只能在极少数的物种中产生,当中包括共生藻和细菌,为确定长砗磲蛤是否也能生产DMSP,团队通过其转录组(transcriptomes),成功寻找能与DMSP生物合成的酶,证实共生体体内的DMSP浓度受其邻近物种的影响,从而改变硫途径的新陈代谢,团队相信研究结果为未来的全球硫循环研究提供全新视角。研究结果最近于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中发表。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