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理顺协作加强培训 抗疫战线延至社区
2020-06-22 00:00新型冠状病毒(下称新冠肺炎)爆发,令服务本已供不应求的公营医疗负荷更大。香港多年来被指过度依赖公营医疗系统,但其实部分服务正由私营医疗机构及扎根社区的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分担,只是当中尚有一些困难有待解决。
另一方面,对抗疫症的责任,同样需要私营医疗机构分担。在疫情期间,医管局安排部分合适的公立医院病人分流到私家医院,但有医生指出,分流措施成效低,担心疫情后积压个案拉长轮候时间。
除了私家医院,家庭医生也有一定角色。因为他们是患者的第一接触者,可以充当「守门人」,改善市民对疫情风险的了解和认知,并通过与政府和领导者的协商与衔接,以准确和真实的方式告知公众疫情风险,反映公私营协作密不可分。
虽然本港目前已推出多个公私营医疗合作计画,但成效并不显著。智经早前发表研究报告,探讨了英格兰、澳洲、新加坡、加拿大、荷兰、以色列和中国内地发展基层医疗的经验,当中亦有提及公私营合作的做法,在新冠肺炎加重医疗系统负荷的当前,或可为香港带来启示。
医管局目前已推行八项公私营协作计画,但部分计画的成效未如理想。以「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计画」为例,截至一八年年底,共有二千一百七十一名病人退出计画,占参与计画总人数约百分之七点三。另外,有参与病人反映,因每次覆诊时医疗机构会安排不同的医生,故未能与一位固定医生建立稳定长久的医患关系,意味计画无法达到推广家庭医生概念的目的,这或许与欠缺有系统的协调有关。
面对同样问题,新加坡的做法值得参考。该国政府于〇九年成立独立机构,专责协调各项医疗健康服务,并于一八年推出基层医疗网络,协助私家诊所以网络形式组建团队。当地政府近年亦推展家庭医学诊所模式,诊所有多名普通科医生驻诊,并由护士及专职医疗人员提供全面医护服务,三间公营医疗机构则负责各方面支援,达至全面的公私营协作。
在疫情下,本港公私营协作的成效亦不显著。虽然政府早前将「加强化验室监察计画」扩大至私家诊所及私院,以收集疑似新冠肺炎病人的呼吸道样本,但有私家医生表示,私家诊所的参与并不踊跃,原因是初期政府安排混乱。另有家庭医生慨叹衞生署未有提供支援。可见纵使双方有意合作,但落实时仍要克服不少障碍。
在新加坡,家庭医生在对抗疫情上肩负早期发现和隔离可疑病例的角色。在今年二月八日至二十二日期间,基层医疗网络从近五点七万名病人中,确定了一百二十五个怀疑案例,当中三人确诊。而就非怀疑个案,网络团队的医生亦会以电话跟进,一旦发现病人情况变差,便会立即经公共救护车服务送往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进一步治疗,可见透过紧密合作,包括家庭医生在内的基层医疗团队,可将抗疫战线由医院延伸至社区。
家庭医生除了参与抗疫,也能有效支援跨专业医护团队提供服务。但要获得公众的信任,家庭医生必须通过持续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来强化其能力。可惜现时香港的相关培训,似乎仍未能切合社区所需。
一五年调查显示,在曾接受或正接受专科培训的医生中,仅百分之八点六选择家庭医学。另在一六年,只有一千零九十一名医生获发「普通科医生自愿延续医学教育计画」证书。由于社区和私营界别缺乏资源提供进修培训,医生接受持续进修或家庭医学训练的意欲亦不高,对发展家庭医学构成挑战。
现时,在香港培训的医生虽然修读本科课程时已有家庭医学部分,但若要深造有关家庭医学专科知识,便需要额外修读课程,或接受六年的专科培训。而在加拿大修读家庭医学专科的研究生,驻院实习只需两年,这或是加拿大家庭医生数量充足,以及医科生乐于从事家庭医学专科的原因之一。
总括而言,无论疫情存在与否,本港公营医疗系统远超负荷乃是不争的事实,政府有需要检讨现有的医疗政策,包括积极推动公私营协作,以及进一步扩大基层医疗在社区层面的作用,从而减轻公营医疗系统的负担。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