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引海外经验 反思疫情下基层医疗发展
2020-06-15 00:00新冠肺炎肆虐,为了集中资源应对疫情,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于年初已陆续减少预约手术和检查等非紧急服务,覆诊服务也一度延期。虽然医管局正研究恢复部分服务,但因疫情积压下来的候诊个案已超过一千宗,市民看病恐怕要轮候更多时间。
与此同时,不少长期病患者因担心受感染,也不敢到医院覆诊或取药。早前有报道指,有患上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的病人,因疫情严重而不敢前往医院覆诊,宁愿暂时停药。
其实,部分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可以由社区内的基层医疗团队处理。基层医疗是市民在一个持续医护过程中的首个接触点,服务着重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及慢性病管理。
家庭医生和其他基层医疗团队成员,能够协助发现病例,以及进行公共健康教育,改善大众对疫情风险的了解和认知。
然而,已成立的地区康健中心却未能在今次疫情中有效分担公立医院的工作。社会有必要因应其发展障碍,作出改善。智经近日发表研究报告,详尽探讨了英格兰、澳洲、新加坡、加拿大、荷兰、以色列和中国内地发展基层医疗的经验,当中不少都能为发挥本港基层医疗的潜力带来启示。
障碍一:电子病历未广泛使用
如上文提到,香港有不少病人因为疫情无法到公立医院覆诊及取药。有见及此,一班药剂师和医生组成联盟,为病人提供义诊及免费临时药物,但前提是病人需预先登记电子病历系统「医健通」,医生才能根据系统上的药物处方纪录,为病人提供药物。
不过,目前有三分之二的私家诊所尚未连接「医健通」,导致公私营电子病历未能互通。截至一九年六月底,自愿登记使用医健通的市民仅约一百零六万,只占全港人口约一成四。在参与率未如理想的情况下,难免影响上述计画的效果。
根据智经的研究,目前不少国家都关注到电子病历系统的重要性。以以色列为例,当地四间保健基金组织均设有电子病历系统,涵盖所有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化验人员及药房等,他们可以互通病人的资料,让社区及医院的病历无缝流通。此外,以色列政府致力整合医院的资料库,系统记录了几乎全部国民的健康数据,为制订公共衞生政策建立数据基础。
障碍二:市民健康意识水平不足
要对抗疫症,个人健康意识乃重要一环。正如上文所言,基层医疗是市民在医护过程中的首个接触点。但根据一四/一五年度衞生署的调查,本港逾五成半市民没有家庭医生,另外超过六成市民无定期检查身体的习惯。而在购买医疗保险方面,港人亦普遍仍未接受对医疗服务专项供款。
事实上,多家保险公司均就新冠肺炎作出额外保障及理赔,包括提供额外住院现金保障、延长缴交保费宽限期等,为投保人士提供多一层保障。不过,有保险公司去年就港人的医疗开支进行意见调查,当中近三成受访者未有购买个人医疗保险,涉及逾一百七十万人。在未有投保的港人中,有人表示宁愿买车、买楼、旅游及购物也不愿意购买医保。可见部分港人缺乏为健康绸缪的意识。
但在实行强制私人医疗保险的荷兰,情况却完全不同。在○六年该制度推出之前,荷兰已近乎全民购买医保。
一八年,约八成五的荷兰人有购买附加医保,用于牙科护理和物理治疗等需要,可见当地国民普遍会自觉地防患于未然。
另外,荷兰在○八年实施《公共衞生法》,透过立法确保中央及地方政府履行职责,促进国民健康和预防疾病,包括向特定群组提供免费健康检查服务,包括癌症筛查、产前和产后检查以及全国流感预防计画,从而及早治疗和促进健康。
本港政府亦有推出大肠癌筛查计画,让五十至七十五岁的市民申请。政府会为参与者提供部分资助,医生可以在提供大肠镜检查基本服务时向参加者收取不多于一千元的额外费用。虽然计画与荷兰的免费服务不同,或会令经济能力较差的市民却步,但对于提高市民的健康意识,仍有一定帮助。
其实即使没有疫情,公营医疗系统已不胜负荷,要有效地将病人分流,以及减轻市民对公营医疗系统的依赖,发展基层医疗是重要一步。面对疫情,政府应加快脚步,改善本港的医疗服务。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