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评】社会矛盾深 学校宜审时度势
2019-06-20 00:00随着特首林郑月娥周二正式就修订《逃犯条例》,引起社会纷争与矛盾,公开向全港市民道歉。立法会昨亦获政府通知,不会在暑期前恢复《国歌条例草案》二读,好让社会在社会争议下能够有所喘息。虽然中小学校园看似「风平浪静」,但师生面对社会撕裂的问题,如何审时度势,以免「撼头埋墙」,成为校长与前线教师得思考的问题。
刻下的社会矛盾纷争,学校如视若无睹,往往重蹈错估形势的覆辙。听闻特首周一在礼宾府会见中小学校长代表时,有校长仍然宣称校园情况「风平浪静」,旋即被其他与会校长代表反驳,透露师生在手机群组忧虑不安、应试情绪波动等,可见连研判校园情势,教育界也落差甚大。不少校长已设法疏导,比如对于中三全港性系统评估(TSA)罢考、交白卷等异常情况,采取宽大态度处理,反之学校如采取严厉手法应对,比如不准学生佩戴白丝带返学,未能回应他们对社会议题的感受之馀,恐会造成争议。
另一个较普遍的情况,是不少学校安排警方主持讲座,作为试后活动之一,一般是宣传暑期工陷阱、网上骗案等灭罪讯息,但经过上周三街头冲突,警察被指执法时过分使用武力,甚至有侮辱宗教与记者的言论,使警队形象受到打击。有校长友好同程尚达倾开,指不排除有学生在讲座上针对警方执法提问,亦不能预视师生的临场反应,随时造成尴尬场面,正考虑把活动改期;据闻警方考虑到近日社会气氛,亦主动把部分与师生接触的校外灭罪活动延期,以免造成误会。
校园面对社会矛盾,首务是疏导不安情绪,并避免制造事端,要「停一停、谂一谂」,同时亦要引导学生以正面态度,寻求社会和解,让师生在暑假能够休整,始是关键。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