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评】改善特教生支援 须双管齐下
2019-02-21 00:00申诉专员公署主动调查发现,教育局支援非华语生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空间,其中「名单小学」机制令非华语生过度集中于部分学校,而额外拨款机制,取录相差一人,金额差额竟达十六倍,掀起社会讨论,反映支援未对位的问题。
家长选校时考虑到学校支援经验与口碑,确是无可厚非,但问题是鼓励一般学校取录非华语生的措施到位与否,报告指当局向中小学提供额外拨款差异甚大,取录一至九名非华语生,仅可申请五万元额外拨款,但十人或以上却获每年至少八十万元,亦影响学校取录非华语生的意欲。
改善非华语生教育,必须从学校与家长双管齐下,否则便出现「鸡与鸡蛋」的逻辑问题,正如《小学概览》新增「非华语生的教育支援」栏目,逾半学校并无填写,当局解释是取录不足十人学校,未必须作出标示,但家长缺乏足够的选校资讯,往往只报读取录较多非华语生的学校,生源始终不能分散,试问是家长选择使然,抑或政策未能到位?
在「名单小学」与额外拨款机制,情况亦是相若,既然取录非华语生是学界共同责任,那么全港学校应准备及公开支援非华语生的配套,让家长全盘选择考虑,而非通过「名单小学」另作推荐,或以《概览》留白变相促使家长以剔除法选校。拨款机制亦应重新检讨,除了增加取录较少非华语生的学校拨款额,亦可以考虑加入等级,以收窄不同收生人数所获拨款差距。同时,要加强非华语生的家长教育,令他们放心让子女在一般中小学同样获得调适与支援,以语言环境渗透的学习中文,也许更有利子女融入本地社会,现在家长掌握的资讯与信心不足,正是问题持续的成因。
中小学教育体现共融社会,让非华语生融入本港,需要更宏观的发展策略,有更详细的政策目标,今次报告的发现,值得思考与探索。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