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期 補健養生】防暑氣侵體 夏日養生攻略

其他
更新時間:13:02 2021-06-09
發佈時間:00:00 2021-06-10

夏三月,即立夏至立秋,為陽氣最旺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逢勃。夏季主暑熱之氣,暑熱過甚則為陽邪,主升主散,故使人體腠理毛孔開而汗出;若汗出太多則易傷津耗氣,會出現口乾、疲倦、精神不佳等氣陰兩虛表現。氣虛則肺衞不固,邪氣容易乘虛而入,故應避免汗出當風,過度涼冷氣,以防着涼感冒。另外,汗出過多時,可多食味酸之品以斂汗固表,並能增加食欲,如番茄、奇異果、烏梅、桑葚、五味子等。氣虛易感冒者,可適當服用一些補益肺氣之品,如黨參、五指毛桃等。


紅色食物助護心
萬全堂註冊中醫師陳蔡群指出,夏季屬火,與心相應,火氣通於心,故心火容易亢盛,出現胸悶、心煩氣躁、口舌生瘡、睡眠不寧等表現。「故應保持心境開朗,避免情志過極,並少食荔枝、芒果、牛肉、胡椒等溫熱之品,以防助熱化火。可適量服用清熱解暑之品以清心降火,如荷葉、綠豆、冬瓜、茼蒿菜、萵筍、絲瓜等。色紅之品入心,能補養心氣,如枸杞子、赤小豆、櫻桃、山楂等。」


食物清淡為主
陳醫師續指,暑多夾濕,尤其在下雨頻繁之時,天氣潮濕悶熱,暑濕之邪易阻滯脾胃中焦氣機,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差,容易出現食欲不振、腸胃不適、大便偏爛而黏等表現。「故飲食需注意顧護脾胃,三餐進食要定時規律,勿過飽過饑。避免過食生冷寒涼之品,損傷脾胃陽氣,寒濕內生而出現腹痛泄瀉,舌苔厚白膩。此時,可服少量生薑以溫脾陽,散寒濕。」而陳醫師更引述《養生書》指出:「書內提到『夏至後秋分前,忌食肥膩餅、臛油酥之屬』,故食物宜清淡質軟,易於消化為主,如蓮子粥、山藥粥、肉魚粥等,並少食油膩厚味之品,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


糭子不宜多吃
臨近端午節,相信大家都會食糭以應節,陳醫師提醒糭子主要以糯米製成,其性溫、味甘難消化,多食則易使腸胃積熱,阻礙脾胃運化,加上夏季暑邪多夾濕,以致消化吸收功能差,故出現厭食、胃脹、泛酸、打嗝、口臭、腹脹便秘等表現。「此時可以適當喝茶,服食山楂、烏梅等以消食導滯開胃。」她還推介以下兩款食療建議服用。









山楂消滯茶


材料:山楂15克、炒麥芽10克、砂仁10克、陳皮5克


做法:將以上四味放入茶壼中,用開水焗5分鐘後代茶服用。濕重者可加藿香10克。


功效:消食導滯,健脾袪濕。陳醫師說:「當中山楂能消食健胃,化濁降脂,善解肉食之滯;麥芽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善解乳食麵食之滯;砂仁能行氣調中,和胃醒脾;陳皮能理氣健脾, 燥濕化痰。」


禁忌: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烏梅湯


材料:乾烏梅15粒、山楂20克、桂花2克、甘草12克、冰糖30克


做法:


1. 乾烏梅和山楂先加水泡開。


2. 將泡開的烏梅和山楂連同桂花和甘草用湯包袋包起,放入砂鍋中。


3. 加入適量水,用大火煮沸,再加入冰糖,後用小火熬煮3個小時,在水大約被熬去一半時出鍋,晾涼後即可飲用。


功效:開胃消食,生津解渴。陳醫師說:「《本草綱目》中提及烏梅能斂肺生津、澀腸,可治『泄痢口渴』。加入山楂、甘草、桂花的烏梅湯不但能生津解渴,去五心煩躁,並且能解膩消食。」


禁忌:咳嗽痰多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慎用;糖尿病患者宜減或除去冰糖量服。



整理:本刊記者 圖: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574期 補健養生】內外平衡最重要 夏日控油手冊


【572期 補健養生】回南天感覺懶洋洋 中醫教路食療助袪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