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童身授|ADHD並不存在?【617期】

更新時間:03:00 2022-03-31
發佈時間:03:00 2022-03-31

筆者因為工作,每天接觸很多父母,他們都關心孩子的專注力,畢竟專注力與學習及成長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部分父母經常覺得孩子的專注力不足,擔心他們是否患上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有些父母則認為孩子沒有專注力問題,即使老師多番提醒,他們只歸咎於學校要求過高或環境問題。早前甚至有網絡文章提到,ADHD並不存在云云。

筆者認識的孩子中,有人在香港確診ADHD,但移居其他國家後,學校老師及其他專業人士評估後,都說孩子沒有ADHD的情況。究竟,ADHD是否真的存在?為甚麼在不同環境中評估,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呢?

ADHD確實存在
研究發現,ADHD患者的腦部體積比正常的同齡孩子小百分之三至五,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亦有異常情況。因此,此症狀是確實存在的。

不過,除了上述情況,評定孩子患上ADHD,其中一項條件是相關症狀明顯地影響其社交、學習或日常生活功能。即如果孩子在社交、學習或日常生活功能上沒有缺損,便不能夠評斷他患上ADHD,他可能只是有點活潑而已。

現時針對ADHD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行為訓練、靜觀介入法等,均是實證為本,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行為及表現。關於這些治療的資訊,很容易在網上找到,故筆者不打算介紹,反而想提醒大家可能忽略的重點之一:環境。

沒有最好  只有最合適
有時候,大家都不禁跌進「他就是坐不定,應該把他送到傳統學校,讓他學習守規矩嗎?」的迷思。為甚麼我們要改造孩子呢?在過程中,他不停被糾正、被提醒,你認為好受嗎?每天生活在挫敗中,孩子長大後會有怎樣的心態?正因如此,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童,或同時有不同情緒困擾或問題。

其實,我們應找出最配合孩子學習模式的環境,令他們可在最自在的環境下學習及成長。當他們能夠表現真我,便有自信,而有自信的孩子,才可主動學習、積極嘗試,這才是他們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對吧?

體會成功經驗
很多時候,SEN的學童是在「錯誤」中成長,每天都被他人告知「你犯錯了」,其實這不會令他們更有動力做好,他們只希望「別捱罵」罷了。但如果大家將重點放在他們做得好的地方,他們便能體會成功的感覺,自發地愈做愈好,活出光彩。

這篇文章誕生,正正因為筆者看到一名孩子的改變:由每天被罰、討厭上課的小學生,成為現在熱愛上學、閱讀並自行寫故事書的男孩。他印證了環境的影響力,重點是,這不是單一案例。

當然,不是所有ADHD或其他SEN孩子的情況,都能單靠改變環境便「痊瘉」,按照醫生或心理學家的建議接受治療是關鍵的,筆者只想稍為提醒家長,千萬不要忽視環境的影響而已。 

作者:程衞強(Victor Ching)(香港及英國註冊心理學家、認證靜觀導師,並有多個國際認證專業資格、心理學(特殊學習需要)及管理學雙碩士學位。曾任本港註冊幼稚園及幼兒學校校監,現時為私人執業心理學家,並擔任多所大學客席講師工作。Victor活躍於傳媒及社交媒體,曾接受電視、電台、報章及雜誌訪問超過數百次。專頁: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VictorChing

延伸閱讀
感童身授|親子小遊戲【616期】

感童身授|發揮強項【615期】

感童身授|疫下親職壓力【6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