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秘笈|「延後滿足」提升情商 從小學習與失望共處【617期】

更新時間:06:00 2022-03-31
發佈時間:06:00 2022-03-31

人生難免有失望的時候,讓孩子從小學習面對失望情緒,有助他長大後更自信樂觀。不過,有社工指出,很多時父母急於滿足孩子的需要,以致他們錯過從等待和忍耐中學習應對失望的大好時機。為了讓孩子學懂面對不符預期的事情,她向家長提供四個方法,可協助孩子調適心情。

失望或混雜其他情緒
女青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註冊社工施倩俐(Akina)解釋,當現實與期望出現落差,人們就會產生失望情緒;失望可能因人或事所致,常常與憤怒、難過和內疚等情緒同時出現。「家長有時看到孩子發脾氣,容易誤以為他在發怒,而真實情緒可能是失望,父母需耐心地從孩子的言語和行為中,了解他的真正感受。」

女青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註冊社工施倩俐
女青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註冊社工施倩俐

 

Akina指一般來說,嬰兒階段的失望多與生理上的不滿足有關;幼兒時期的失望,通常與無法妥善控制身體來達成目標有關,例如扭不開瓶蓋、穿不到鞋子等。

至小學時期,失望通常源自與人比較,當孩子的學業、運動、比賽等表現不及他人,或未能達到期望時,便對自己感到失望。

從等待學習延後滿足
當事情不如預期,孩子或因失望而發脾氣。Akina說,此時父母不宜急於滿足其需要,應讓孩子學習等待,以訓練其「延後滿足」的能力。她引述一九七〇年代美國的「棉花糖實驗」,指參與的幼兒可選擇即時吃掉一粒棉花糖,如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後才吃則可多獲一粒,其後的追蹤研究發現,能夠稍後才吃棉花糖的孩子,學業和人際關係等方面的表現皆更出色。「同樣,如孩子能夠在失望時忍耐、不亂發脾氣和等待,可提升情緒商數(EQ)。」

有社工指出,部分家長以責怪或補償其他東西的方式應對孩子失望,可能令他們逐漸隱藏想法,長遠而言更會令孩子不敢爭取和承認想要的東西。
有社工指出,部分家長以責怪或補償其他東西的方式應對孩子失望,可能令他們逐漸隱藏想法,長遠而言更會令孩子不敢爭取和承認想要的東西。

 

四個方法助孩子面對失望

1. 了解孩子真正的渴望
首先,父母需要清楚孩子真正想得到的是甚麼,Akina建議父母直接詢問孩子,「有時孩子想要的並非具體事物,只是意義層面的東西,例如孩子說想要玩具,如父母進一步詢問,可能發現他想要玩具其實是希望爸媽陪他玩。當家長明白事物對孩子的意義後,便能以不同方式滿足其真正的需要。」此外,父母應對孩子想要的東西予以肯定,不能說「無咪算囉」、「玩其他嘢咪仲好」等帶否定含意的話。

2. 不執着外在因素
當出現與預期不符的情況時,父母可幫助孩子分析是外在因素或個人因素使然。Akina說:「有時家長沒有考慮到外在因素,而通通歸咎於個人因素,例如考試分數低未必是孩子不夠用功,可能是考題艱深所致。家長指出外在因素,可令孩子不對自己過於失望。」

父母亦可協助孩子分辨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事情,例如孩子因朋友不跟他玩而失望,可向他解釋:「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和自己玩,這由他決定,我們可以做的是分享自己的玩具,嘗試邀請他一起玩。」家長要教導孩子,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只能接受。

3. 提醒別將事情「化大」
「打波先嚟落雨,唔通連個天都唔鍾意我?」Akina指這句廣告詞反映了把失望擴大的不當態度——單純下雨而已,不應該引申至懷疑自身價值。家長應及時提醒孩子,讓他明白令他失望的只是單一事件,對於將來或其他事情,他仍然可抱有希望。

4. 調整目標
如果孩子想達成的目標超出其能力範圍,或需較長時間才可達成,父母可按其能力,將大目標分拆成多個小目標,並減低難度,然後分工逐步完成,讓孩子獲得成功感。Akina補充,父母可提議孩子運用更多時間以達成目標,毋須逼得自己太緊。

家長可幫助孩子分析事情中可控制及不可控制的部分,並讓他們知道有些事情是自己無法掌控的。
家長可幫助孩子分析事情中可控制及不可控制的部分,並讓他們知道有些事情是自己無法掌控的。

 

Q & A
Q: 孩子因玩具損壞而哭了數天,是否正常?
A: 排解失望情緒所需的時間因人而異,除非孩子將失望想法延伸至其他事情,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否則父母可以耐心觀察,看看孩子是否找到處理的方法,亦不要低估孩子的復原能力。

文:周子欣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
育兒秘笈|處理孩子呷醋有技巧 建立和諧手足情【616期】

育兒秘笈|四點改變避免小孩自卑 不辱罵多鼓勵【615期】

育兒秘笈|孩子哀傷不容輕視 處理五部曲拉近親子關係【6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