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爸媽】聯合基督教音樂幼稚園前創校校監 一屋四名資優女兒 品格教育要優先

更新時間:08:07 2021-05-30
發佈時間:07:00 2021-05-31

為人父母皆希望子女聰明伶俐、智慧過人。資優孩子擁有較高的智力水平、比同齡小朋友較快掌握詞彙、凡事尋根問底,也喜歡開讀。


子女能力出眾,家長固然欣慰,但在栽培上或要花更多力氣。資優孩子雖然學習能力高,但因其智能異於常人,以致他們或會有一些行為表徵讓人摸不着頭腦。今期這個六口的資優之家,就示範如何用愛去養育,讓孩子的智慧和愛心也一起成長。


伍馮美娟(Ivy)是資深教育工作者,曾任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英文科主任,也是聯合基督教音樂幼稚園的創校校監但現已離任,同為資優兒童及家長教育專家。


Ivy育有四名女兒,分別是八歲半的Hannah、七歲的Ruth、四歲半的Bennie和三歲半的Manna,她們都是資優孩子。


lvy指四名女兒各有「特異功能」:大女智商一百五十,喜歡閱讀,四歲多已看完二百本《老鼠記者》;二女智商一百五十一,喜歡科學,對所有會動的機器也很感興趣;三女智商一百四十八,擅長說話,歲半時說話已經像三、四歲小孩般,數學和邏輯思考亦非常強;四女年紀尚小,未做智商測試,但在歲半時已經能獨力砌好四十八塊拼圖。


資優的腦內學習
資優孩子大多都會腦內練習(Brain Practice),「即觀察一樣事物,然後思考良久就會學識。」而lvy的大女是極端的觀察思考型孩子,「她上幼稚園首兩個月,所有上課照片都看到同學們聚在一起玩,惟獨她總是在兩米以外站着。老師便很擔心的打電話來,說大女一堂體操也沒上過。」


Ivy反安慰老師說,她這樣才是正常,「因為她覺得未夠安全,你不用逼迫她,這樣只會令她的安全圈縮得更小。」後來大女的確漸漸便開始交朋友,更會把觀察學來的體操教給妹妹。


觸摸型孩子
而二女則是觸摸型孩子,會透過觸摸去學習。「即使你告訴她有危險,但一轉頭她便會偷偷地碰。他們忍不住去碰,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是要摸過才能學習。例如你指着白紙說這是白色,但他們還是要摸一摸,才接受這是白色。」


二女坐不定,但比起強逼、責罵,Ivy用「心眼」去觀察女兒,「本來她做事只維持三秒,但有件事她可以做五秒,由三秒到五秒的百分比增幅已是很多。」


Ivy發現二女很喜歡穿珠,慢慢由穿五秒到十秒,再到十分鐘,「至一歲九個月時,她更每朝起來便會站着穿一個小時才開始做其他事。」就這樣維持了一年,可見要選對的事情來做,孩子自然能專注。


能言善道的三女
Ivy最初以為三女只有說話叻,沒有甚麼特別,便想她或許不是資優,直至「小朋友不時進出醫院,一次鄰牀孩子的爸爸前來探望,三女便立即走過去說:『你放工那麼辛苦都來探望,你一定很疼女兒的了。』又跟鄰牀孩子說:『你記住要幫爸爸按摩啊!你跟爸爸說了I love you沒有?』」三女哄得大家都很高興,除了因為她能言善道外,亦歸功於Ivy平日的家庭教育。


巧言化解風波
三女品性善良,但因為不愛吃飯,長得較瘦小,經常被兩名姐姐甚至妹妹欺負。當時三女三歲,四女才兩歲,「四女生氣地跟三女說:『我才是家姐!』Ivy很好奇三女會如何「拆彈」,「她呆了一秒,然後立即展露笑容說:『對啊!我們這裏沒有妹妹,只有家姐,你是四家姐,好嗎?』四女聽完很滿意便走開了。Ivy在旁也讚歎三女的解難能力和轉數,可以巧妙地化解了一場暴風雨。


智商可後天培養?
只有四至六成智商來自遺傳,因此智商其實是可靠後天培養。「智商並非一出生便定型,孩子的成長環境和父母教養方法,都會令孩子的智商測試分數加或減十五分。」


Ivy第一次帶大女做智商測試時,臨牀心理學家便跟她説,「若資優小朋友沒有得到適當訓練,很容易便會打回原形。」Ivy聽到後便立即翻查資料,更為此修讀相關學位,希望知道更多有關培養資優小朋友的方法。「不過我們不是要『谷』小朋友的智商,而是要幫助他們發揮天賦。」整個過程也要在孩子願意的情況下做。Ivy提到除了閱讀能提升智商外,讓小朋友做數獨、玩益智遊戲、動腦筋的玩具也有幫助。


謙卑的資優孩子
「所有孩子都不會無緣無故驕傲,一定是因為有人不斷拿他作比較才會發生。」


Ivy的大女兒在四歲時氣冲沖地放學回家說:「鄰座同學作弄我,要我逐個生字讀給他聽。」Ivy便跟她解釋道:「天父送了認字的能力給你,可能沒有送給你的同學,而送了另一份禮物。」


大女聽後半信半疑地問:「他真的不識字嗎?」Ivy希望讓女兒明白,「天父送這份禮物是想你用來幫人。」因此驕傲是源自比較,即使是資優也可以謙卑。


牧羊式管教方法
Ivy
指她的教養方法就像牧羊,「牧羊人放羊時,羊群看似很自由地活動,但其實也有界綫。小朋友也一樣,可以在界綫內自由地發展各項技能,就如羊群會懂得避雨,牧羊人不用一下雨便走去為羊撐傘。」


不過最重要的是,整個過程中牧羊人也不會走開。「家長最重要是陪伴,但這不代表家長要說很多、做很多。」她發現很多家長就是因為太緊張,而令孩子缺乏自行解難的空間。「這便讓小朋友做得少、想得少、懂得少,因為所有事父母都已處理妥當。」


最疼大女兒
Ivy
指家中沒有爭寵問題,「曾經也會想家姐幫忙照顧妹妹,但後來便發覺,其實大女年紀也很小,為甚麼要將照顧妹妹的責任加在她身上呢?」Ivy認為姐姐願意照顧妹妹好事,但不願意也不要緊。「因為照顧孩子其實是父母的責任。」


要讓孩子不覺得媽媽偏心,Ivy便跟孩子說明,她一定會最疼大家姐,「因為是姐姐先來這個家,我回家時會親她們,也會先親最大的。其實媽媽全部都愛,只是愛大家姐八年,妹妹七年,如此類推。」Ivy只希望當自己年老時,四姊妹能互相幫助,相親相愛,即使是妹妹也照顧姐姐。


 


文:王渲茼     圖:陳鐵剛、受訪者提供


原文刊於2020年6月11日#525親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