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期 升學教育】拆解迷思 非典型教學理念 了解何謂芬蘭教育

其他
更新時間:00:20 2021-05-07
發佈時間:00:00 2021-05-06

一直以來,不時聽到「芬蘭教育」四字,有學校或教育機構更標榜實行「芬蘭教育」。


但何謂「芬蘭教育」?是否只是到森林走走、沒有功課考試,或進行主題式學習,就是「芬蘭教育」?實情不是這樣。


真正的「芬蘭教育」是一套國家的政策,有其重要元素, 至於香港有否真正提供「芬蘭教育」的學校?


不如一併聽聽曾到芬蘭考察和曾在港推廣芬蘭教育的專家講解一下。


對芬蘭教育的3大迷思
資深教育顧問、芬蘭總商會教育部前理事王匡文(Coco),以往曾協助舉辦講座和教育展講解芬蘭教育,並曾組織香港校長到芬蘭學校作考察,以及參加工作坊。她指出,港人普遍對芬蘭教育存有誤解。


迷思1:芬蘭教育等同森林教育?
Coco指大家對芬蘭教育都有個錯覺,以為學生經常出外通山跑。「沒錯,他們是有戶外學習,但佔課程的比例並不算高。至於所謂的森林教育,只是他們在地理上有很多的森林,而學校會讓學生每上四十五分鐘堂,就到戶外走動一下,無論下雨或下雪都一樣,讓學生乘機鬆一鬆,令學習更有效率。這是很人性化的做法,成年人都不可能工作八小時,坐着一動不動,何況是小朋友?」


迷思2:芬蘭教育如華德福、蒙特梭利等的教學法?
Coco坦言:「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華德福、蒙特梭利等是不同的教學法,通過由各自的創立者設計的教材、教具,達到創立者原先想達致的教育目的。但芬蘭教育並不單純是這樣。它是芬蘭本國的一套教育理念,整個國家的教育系統都朝着這理念制定政策、培育學生。當地教育部都有訂定課程大綱,要學校教授學生甚麼樣的內容,但真正實行的是老師。而老師有很大的自主權,可就着自己學生的學習進度、吸收能力等,調節自己的教案和方法,所以學生學習的內容各學校均相同,但老師教的方法可以年年不同,經常改變,而這跟大家認為的教學法是很不一樣的。」


迷思3:芬蘭教育是主題式學習?
Kinal是另類學校「愛童行學園」的創辦人。該校推行以體驗式學習,學生大部分時間也在戶外走動,如大自然或社區真實環境等,親身接觸學習。而Kinal一直有研究德國和芬蘭的教育,並於創校後不久到芬蘭的學校作考察。


他指出芬蘭當局五年前再次推行教改,提出廢除分科制度,改為採用跨學科學習的Phenomenon-based Learning,「即『情境議題學習法』,讓學生親自接觸真實世界發生的各種事情,從而深入並全面作探討、研究。不過香港不少人卻誤解為專題式教學,但專題式教學法很多時候都有期限;情境議題學習法卻不設期限及範圍,學生可以由一個興趣切入點,發展至更深入的學習內容。」


他進一步解釋說:「Phenomenon-based Learning較專題式學習更廣且深。學生會就着一個社會議題,不斷做研究,找出各樣跟議題相關的現象,從而更認識這世界。像環境議題,可以牽涉到政治、經濟、地緣文化等等。但專題式研習,可能只就着一個題目如環境問題,找些資料,想一兩個解決方法,便完事了,未必會涉及到不同的現象範疇,無法有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着重頭、心、手 強調人性化教育
既然一般人對芬蘭教育存有誤解,那真正的芬蘭教育到底是怎樣?有着重些甚麼?Coco認為芬蘭教育強調培育學生的Head(頭)、Heart(心)和Hands(手)。「頭是指intelligence,就是學生的智力,亞洲家長很多都着重這方面,但芬蘭教育更着重培育學生的心,就是所謂的passion(熱誠)。」


等待落後的學生追上來
Coco指出,若學生在學習上缺乏熱誠,就失去動力。「這亦是很多亞洲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總覺得學習是大人逼的,致使他們把學習變成例行公事,只求應付了測驗、考試便算,並非出於對學習的熱誠,故他們分數有多高也沒用,因為心不在此,很快就失去動力。但芬蘭的老師會想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她回憶指曾在芬蘭一所學校觀課,見到老師發現有數名學生像不太懂其講解的主題,於是老師請其他已學懂的同學先做堂課,然後請這數名學生集中一起坐,即場幫他們把未能釐清的部分弄明白,當他們搞清楚了才讓他們回到同學中間。


「即使仍有一、兩名同學還是未清楚,大家都會耐心等待,直至所有同學都搞清楚老師所教的,才會繼續課堂。這樣的學習進度看似很慢,但更人性化,能助鞏固學生的基礎,使其學習更有信心,不會因一、兩個主題弄不清楚,而失去對學習的信心或對學科的興趣。」


多動手做能鍛煉腦筋
最後是學生有很多Hands-on(動手做)的機會。「中國人有句說話,叫『心靈手巧』,是形容巧匠在藝術構思和技藝手法方面的獨特能力,但亦看出手巧的人,心思特別靈敏。芬蘭的學校提供學生很多動手做的機會,不單純做功課或專題研究才叫動手做,而是我們去參觀時,看到學校有個Makerspace,放了很多工具,學生可以學鋸木、縫紉等等;亦見過有長者去小學教學生縫公仔、種盆栽;又見過有中學生生物堂是在後樓梯學劏魚。」


動手做從幼稚園已開始,學生會有很多手眼協調、大小肌肉的活動。「當在動手做時,腦袋亦同時在運作。例如我女兒在學做一件木工,由構圖、安排工序、學習量度、把組件組合起來;又或學做古時戰士的戰衣時,會上網找資料、設計圖樣。當中她學會量度、思考、邏輯等,全都是軟技巧和知識的運用,亦能訓練頭腦,較之於要學生只做數學問答題,計算出一米布可做多少件衫?一米等於多少厘米?動手做更為有趣,亦學會更多。」


老師有很大的自主權
Coco曾幫忙安排並陪同香港的校長往芬蘭參觀當地的學校。她回憶指當中最讓香港的校長們驚訝的,是芬蘭的老師有很大的自主權。「我曾跟當地編寫課程的部門談過,當局是有給學校訂定課程內容大綱,但沒特別規定老師要怎樣教,認為只要老師做的對學生有益處,都可以實行。所以老師可就着學生的能力和進度,調節自己的方法。同一年級不同班別,有的可能進度快;有的可能進度慢。亦有老師容許學生發表意見,更會問問題引導他們多講,所以有班房會很嘈,因為學生很踴躍在發言,但這種學習的能量非常正面,反映學生真的想學更多。」


老師有如此大的自主權,皆因學校、政府,以致整個社會,都對老師十分尊重。「老師在芬蘭被視為最高尚的職業,在人民心目中很有地位,因為老師是負責教育社會未來的主人翁,國家會着力培育他們。對他們的要求亦會很高,報讀教育就如報讀醫科一樣的難。」


教育改革的成功
至於Kinal針對芬蘭教育則指,「沒有所謂的芬蘭式教育,它並非一個如蒙特梭利般的教育模式,若真正要定義芬蘭教育的話,我會說是教育改革的原則。」他續指,「芬蘭教育之所以成功,是教育改革的成功。以往四十多年來,芬蘭主要着重『教』方面的改革,而五年前,當地政府再來一次徹底的變革,更多的着重『學』方面的改革。」


為何芬蘭教育一直被人稱頌,政府還是要作改變?「是因為發現學生的知識培育仍未能追上世界的急速發展,於是開始另一場改革。首先是宣佈取消分科教育,而由於很多世界評級制度都作分科評核,芬蘭決定連這些評級亦不再參加;進而推行全新的學習法: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從整體看待世界
所謂的「Phenomenon-based Learning」,Kinal認為中譯為「情境議題學習法」較為貼切。「是指讓學生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社會現象。像環保問題,學生可能會研究氣候、環境、歷史、文化、政府、經濟等等,從整體看待問題,全面認識世界,從而再收窄自己有興趣的部分,作深入研究。我形容是一種真實世界的學習,亦是跨學科的學習,會讓他們更認識身處的環境。這跟我們一般的專題研習很不同,專題研習可能要求學生講講有甚麼環保問題,然後揀選一個來談談原因、解決方法等等,但這樣就完了,沒再深入探討不同的方面。但情境議題學習法沒有時限性,亦不限制研究層面,也不用學生一定要想出解決方法,但他們可以一直探究下去。」


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Kinal指這種學習的核心原則,是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或主動式學習能力。「分科學習被認為是被動式學習,靠考試評分,但不為芬蘭教育所看重,故希望學生多些跟現實世界接觸。我們四年前往當地考察中、小學,看其取消分科後的教育如何?情境議題學習法實施得怎樣?當地教育人員指,要十至二十年後才能看到成果,不過已有兩、三所全新的實驗學校建成,並採用全新的學習法。當中強調The city is our classroom;整個城市都是我們的課室,讓學生除了在課室學習以外,都會走進社區,初步覺得新學習法可行。至於傳統的學校,仍行分科教育,但老師已在接受培訓,亦有少部分學科實行情境議題學習法,如STEM、藝術跟社會科一併學習。」


要衡量有沒有實行改革原則
至於香港有沒有實行芬蘭教育的學校?Kinal指,要看學校有沒有推行芬蘭教育改革的原則。「例如推行情境議題學習法;又或實行芬蘭教育改革的另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給老師絕對的自主權;學校對老師完全信任,放手給他們教導學生。故整套教育理念是建基於Trust-base(信任的基礎)上;是對教育工作者的尊重,這就是芬蘭教育成功的地方。」









芬蘭教育成功的要點


1. 大大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讓更多社會精英投身教育。


2. 教育平等,一個都不能少。寧願讓學得快的學生等待,也不放棄學得慢的學生。


3. 每位教師教授同一班學生最少七年。


4. 不將學生分名次作比較。


5. 鼓勵學生創意及自發學習。


6. 容許教師按學生學習情況自製教材和學習內容。


7. 善用資訊科技及網絡學習資源。


8. 建立Trust-base:對學校和教師絕對信任,讓學校有教學自主的空間。


(來源:Kinal)



文:馮淑玲 圖:受訪者提供、COCO母眼睇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