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區名校】瑪利曼中學新校長上任 百年傳承自主自學

更新時間:13:17 2021-04-27
發佈時間:10:46 2021-04-27

灣仔區中學校網,可說是「粒粒皆星」。該區十五所中學,逾半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瑪利曼中學是其中之一。瑪利曼中學成立於一九二七年,至今已有九十三年歷史,曾培育出不少成功女性,學校的全英語環境、全人發展和自主學習等,亦向來獲家長支持。今學年該校有新校長上任。新任校長何建儀,原是小學部的校長,出任中學部校長後,可加強中小學銜接。而校長亦強調,秉承學校的優良傳統的同時,會回應二十一世紀世界所需,以為瑪利曼打造不一樣的教育,迎接七年後學校的百周年校慶。


中小學銜接
瑪利曼中學(下稱瑪利曼)新任校長何建儀曾在瑪利曼小學擔任校長,來到中學後她認為自己以往在小學部的經驗更好讓中、小學銜接。「過去數年中、小學無論在主科、IT發展、價值教育上都有不少的協作機會,老師們亦有互相交流接觸。而我上任後更好地對課程的發展和在剪裁上有何處理有所了解,務求在學生以往於小學獲得的經驗上再建構,提升她們的能力。以往有家長亦分享學生小學畢業後升上中學,能加深已學到的知識和技巧。我們兩所學校的優勢是十二年的連貫性教育,讓學生的成長可獲得更全面的照顧,這亦是辦學團體一貫以來努力朝向的教育目標。」


發展六個核心價值 着重學生全人發展 


六個核心價值觀
瑪利曼向來重視學生的全人教育,「不想學生只專注於學業成績,而是各方面的能力都能獲得充分發揮,這樣才可達致有一個平衡的生活、健康的人生。」


全人教育是強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發掘她們不同的能力。「學生有各自不同的面向和獨特性,教育局亦期望學校能照顧不同學生的需要,所以我們提供給學生不同的活動、機會和課程,希望各人能有所發揮。」當中瑪利曼作為天主教學校,尤重視學生價值教育的培育。「兩年前學校反思在這時刻同學要建立甚麼樣的價值觀?結果綜合了六個價值觀。」


由上學年開始,每年以一個價值觀作為學生價值教育的學習主題。「第一學年為Reverence(尊敬);今學年是Gratitude(感恩);下學年開始順序是Compassion(憐憫)、Integrity(正直)、Perseverance(堅毅)和Wisdom(睿智)。」價值教育會在正統課程和非正式課程內推行,以達致相輔相承的效果。「而且不只是在中學推行,更由小學做起,中學作為強化,因應學生不同的生命階段和情況context,去認識、擁抱這些價值觀,把它活出來。」何建儀強調,如何讓年青人成為未來領袖,心態和價值觀非常重要,亦是辦學團體一直以來着力培育學生的方向,「而我們亦一直守着這個初心,以不同、能回應時代的方法去實踐。」


承先啟後
瑪利曼已有九十三年歷史,擔任這所學校的新任學長,何建儀如何達致承先啟後?「我經常想為何會有這傳統出現?其背後想達到的目標為何?當發掘到背後的原因和目的後,就要想方法實踐,方法可以是回應時代的需要而有所不同。舉例我們學校的傳統是英語語境非常好,我們應要保持着,但方法可以不同,所以學校的老師會到國外跟專家學者學習最新的教育方法;就曾有老師到麻省理工學院學習STEM教育,亦有老師參加由哈佛大學專家學者開辦的教育課程等,再回來回饋學生,讓教學更能配合廿一世紀的發展需要,這亦回應我們辦學團體的主保聖人聖依納爵,他有一個靈修的指導說discern according to the signs of the times(透過明辨以回應現今時代的徵兆),這才能為團體帶來最大的益處。」


自主學習
何建儀指出,瑪利曼教育另一大特色是給予學生自主權,讓學生可有自己的想法,並以自己的方式把想法實現出來。「當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很多嘗試和失敗,但學校會給予很大的支援,讓她們在安全的環境下學習跌倒,並幫助她們反思經驗,從經驗中學習。我覺得這一代的年青人要學習如何從跌倒中爬起來,而學校是適合的地方,讓學生作不同的嘗試。」


以往在小學部擔任校長時,何建儀曾跟學生分享:「學校努力栽培每位學生,不只為她們個人的益處,更希望學生能有一個使命,把所學跟世界不同的人分享,令世界變得更美好,而藉着中、小學十二年的連貫教育裝備好每位學生,不只能力上,還有心智上、價值觀上,可以培育出她們有一顆無私的心去為世界服務。」


父母如何幫小朋友面對現今的挑戰?
何建儀認為父母要多聆聽子女,更重要是保持對話。「在小學部時,我經常安排Parents Night,每次跟家長分享要從孩子小時候起,在他們每晚臨睡前最少要有十分鐘跟他們談天的時間,當刻父母不可以只談有關學習的東西,亦要放下手機、工作和雜務,全心全意跟孩子談那天他們遇到的開心和不開心事,聽他們的心聲。我亦鼓勵家長把自己的困難跟小朋友分享,培養他們的同理心,讓他們了解父母也有面對困難的時候,並會如何解決,這樣孩子可從父母身上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全方位培育英語能力
瑪利曼的全英語環境,向來獲家長支持。負責「學與教」範疇的副校長陳永強指出,學校十分着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育,「我們是一所真正的全英文中學,除了中文科、中史科、普通話科外,全部科目包括體育、視覺藝術等均以英語授課。學校更要求中一至中三學生修讀英國文學,中四的DSE學生亦可選修這門學科。」


不講不知,以全港而言,能供中學文憑試DSE學生揀選英國文學這一科目的學校並不多。陳永強謂,「每年應考DSE英國文學科的考生約為三百多人,我們學校已有二、三十人,佔總人數的一成。我們重視英國文學因可豐富學生的英語能力,創造良好的英語語境,更可訓練她們的批判思維、辯論技巧、理解場景(Understanding scenario)等,對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很有幫助。」何建儀亦指,「我們小學部也花上不少時間讓學生學習英國文學,這是我們學校一直以來的傳統。」


英語是學校生活一部分
陳永強指出,學校着重學生的英語教育,不單純只視之為一門學科,只是上堂教文法學單字,而是一項必需要的工具(Essential Tool),在學校和生活層面上都能應用得到。「除了英文課和英國文學課外,學校亦提供很多課外活動讓學生可鍛煉英語,如戲劇、辯論、口語會話(Oral Speaking)等;更從小學起提供全英語語境學習,培養學生的英文閱讀習慣,所以在小學部不時會見到學生拿着一本很厚的英文書在讀,而這些全建構為英文課程的一部分。此外學校很多的學生領袖,英文能力都很高,讓低年級同學有模仿對象,知道自己努力學習亦能做得到。而在這樣的英語環境下學習,即使學生初進學校時英文能力不是很強,但慢慢亦會變得很自然地使用英文。」


英語堂結合設計思維
訪問當天往參觀中三的英文堂,驚訝學生不是在學文法或寫作,而是在學習設計思維。負責課堂的外籍英語老師Ms. L. Minnie指出,這是學校於兩年前開展名為「SEED」的英語課程。「瑪利曼的學生英語能力都非常強,我想用些別的方法挑戰她們,但對我而言,學習英文不是只學習文法和寫作,是學習以英文這語言去思考,這是更高階的學習。而一直以來談及STEM都是講硬件設備,其實當中涉及很多軟技巧,如解難能力、創意思維和協作能力等。」


Ms. Minnie於是把英文堂跟STEM課程內容結合,在課堂上加入設計思維的學習內容,刺激學生創意思考。「課堂以project-based形式進行,像這堂課學生介紹自己設計的飯盒,當中有運用環保能源作長期保温,又有設計不同層格把飯餸分開擺放,驚訝學生透過英文堂學習到很多軟技能,如同理心、解難能力、協作等,並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以造福社會。」Ms. Minnie更指設計思維對較害羞內向的學生有其好處,「讓她們學習表達想法,並發揮創意把想法實踐出來,從而建立自信,讓她們更放膽使用語言。」









高中選科自主性高
陳永強指,只要學習內容對學生有裨益,學校都會放到課堂上讓學生有機會體驗。「初中課程空間較大,會以Project Learning形式鞏固學生的技能。例如中一學生會進行名為「Jump(Juni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Projectwork)」課程,學習城市規劃、古迹保育等;中二的是跟STEM教育有關的「LEAD+(Learning through Engineering,Art and Design)Project」;中三今年加入香港賽馬會資助的AI project,學習編程。


選科上瑪利曼亦讓學生有自主權。「尤其中四選科,我們並非套餐形式:A班讀甚麼科、B班讀甚麼科,而是提供十四科供學生按意願和興趣選擇,通過這樣訓練她們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中一則實行Module System。「學生除要修讀主科外,第一學期只修讀Life and Society和中史;第二學期才修讀地理加歷史,減低學生升中初期要同一時間應付太多科目的壓力。此外,中一和中二沒有考試,反着重持續性評估,希望學生能有更多時間專注學習和發展共通能力。」



 


沒記過不設風紀 對學生完全信任
一直好奇瑪利曼學生的校服為何分黃、藍二色,陳永強回答說:「很久以前學生是不用穿校服的,但後來改為要穿校服,前任校長李花嘉蓮往挑選布料,就揀選了黃藍二色,說要讓學生有選擇,更重要是要她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簡單規矩給予空間
負責學校學生培育範疇的副校長傅鄧尚恩指出,這種自我負責任的精神亦反映在學生培育上。「我們的學生培育有兩大特色。首先是沒設記過制度和風紀制度,即使是校規亦非常簡單,只有學生手冊上的一頁紙,臚列範疇很闊,像戴頭飾的規定,只寫着Matching Ornament. Simple Hair Style.(匹配的頭飾。簡單的髮型。),就這樣一句。有學生和家長都不習慣,因給予的空間太大,感到無所適從,但學校認為正正因為空間大,反而可讓學生學習自己做決定,你自己覺得該戴怎樣的頭飾?要有怎樣的髮型?不用學校硬性規定,因當你的頭飾和髮型不匹 配時,同學自然會給反應,你就知道自己要作更正。」


讓學生懂管理自己
學生培育的另一特色是Open Access Learning,意指學校開放渠道方便學生學習。「我是IT Head,但從不把電腦室上鎖,三間電腦室任由學生使用,相信她們能適當地使用電腦,即使有同學不守規矩,都相信會有高年級大姐姐出來指正她們,這就是學校一貫的教育方向:由學生自己管理好自己。」傅鄧尚恩指出,這樣的安排完全是建基於對學生的信任。「我們對學生有很高的信任度,相信她們全都是好學生,會做好。」


而據她多年來在學校的觀察所得,發覺老師和家長對學生期望高,學生想達到期望的意願亦高,「因為你想別人從你身上看到學校是怎樣的一個形象,你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正面管教助成長
但這種培育方法不曾遇到過挑戰?「也曾遇到過一、兩名表現較突出的學生,但我們的做法是諄諄告誡,不會因為一、兩名學生的表現而改變這種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的理念。不過一般而言,我們的學生較少出現問題行動,即使有,背後也有原因,而學校會花時間跟學 生和家長去了解,是會花較長時間,但學生有得益和改變才是我們的重點。我們學校的獨特之處是希望學生有空間成長。」


靜觀課程學習專注
今學年起,瑪利曼在中一全級推行靜觀課程,傅鄧尚恩指出,「我們教導學生不只着重成績,更着重身心靈發展。尤其去年開始學校停課,學生要適應新的學習模式,添加不少壓力,但往往不懂減壓。開始時我們在各級推行六節共三小時的靜觀活動,教導她們深呼吸、了解自己的情緒,發覺成效不錯,於是今年先在中一全級有系統地推行。」


學校引入的靜觀課程名為「.b」,在英國不少學校已推行多年,成效顯著,學生透過靜觀活動,能平伏情緒,提升專注力。









中五領袖生說


體育及比賽組會長Joyce覺得,學校給學生很大自由度,全因老師信任學生,亦放手讓學生發揮所長。「我喜歡跑步但個性害羞,老師卻在我中二時推薦我擔任Athletics Team的副會長,當時我想老師為何會委我以重任,但我都決定放膽一試,期間獲得很多寶貴的學習機會,學會勇於表達意見,做事要有承擔,自信心亦提升。」


社會服務組會長Karina說:「因疫情關係我們負責辦的很多活動被逼取消,但同學在老師鼓勵下轉為提供網上服務,幫基層小朋友進行功課輔導。我中四加入社會服務組,在高年級姐姐帶領下學懂團體合作的重要。學校亦着重培育我們的學習興趣,像生物堂會安排戶外考察,讓我們親身接觸大自然,培育對學科的興趣,不是只死記硬背知識。」


課外活動組會長Lamm最欣賞學校的成績表,「除了有一欄目是關於成績外,還有另一欄目列出學生各方面的表現,讓我們不是只着重分數,而是着重個人整體的成長。而所謂的分數,亦只以ABC來評核,不是以數字,更沒排名,讓我們明白自己的進步不用跟別人作比較。」


學生會主席Bridget說:「老師對同學包容,容許我們犯錯,但最重要是從錯誤中學習。學校亦鼓勵我們自學,多發問和發表意見和要多作思考。」


宗教活動組會長Adrienne謂,「學校的早會祈禱、宗教堂的靜觀活動,都教導我們保持樂觀心態,面對不如意事學懂先靜下來。我亦很欣賞學校今年的核心主題:感恩,時下不少年青人視很多事情為理所當然,但有很多人較我們不幸,我們要學懂感恩。」










家長說


中六學生家長兼家教會主席Brenda指,「學校跟家長的溝通渠道永遠開放,學校亦鼓勵家長反映意見,並會作出回應,以回饋學生,提升她們的學習。家教會亦不時舉辦聯校價值教育工作坊(Values Education Workshop),對家長和學生都有裨益。」


中三學生家長Dennis,其女兒小學起已在瑪利曼讀書。他坦言女兒從小已學懂自理,學校亦給予學生很多的關顧。「學校不只着重學生的成績,更培育她們各方面的才能,女兒參加很多的課外活動,亦懂安排自己的時間表。我自己也是老師,但很少看到學生會回到小學探望老師,女兒和同學會經常探望小學老師,足見學校對她們的影響。」


中二學生家長Anny說:「選擇瑪利曼首先是一所天主教學校,其次是全英語學習環境,更重要是一所Happy School。孩子的童年非常珍貴,希望她有一個開心的學校生活。亦很欣賞學校的價值觀,要學生有責任感、懂感恩、學堅毅、會誠實等等,這些都很重要,要從小種在孩子的心田,因日後影響着她們做人做事。」



 


瑪利曼中學
類別:資助英文女校
校網:灣仔區
辦學團體:香港基督生活團(天主教)
辦學宗旨:「尊重個人尊嚴與價值」,為學生提供全面教育,讓她們透過各種學習經驗建立正確價值觀,成為智慧愛心兼備、關懷別人和富同情心的人。
網址:http://www.mss.edu.hk
聯絡:2572 8221/ [email protected]


 


文:馮淑玲     圖:蔡建新、受訪者提供


原文刊於2020年12月10日#551親子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