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教育】荔景天主教中學 低成本研物理治療手套

更新時間:18:35 2022-07-12
發佈時間:06:30 2022-07-14

荔景天主教中學(下稱荔天)三名中三生謝泊寬、司徒元皓及李冠霆以作品「『助』手」取得創科展「初中組」銀獎。三人蒐集資料後發現,坊間的物理治療費用每月動輒上萬港元,故他們設計出成本低於八百港元的機械手套,期望有日能取代傳統治療法,惠及弱勢社群。

謝泊寬負責製作機械手套的硬件。
謝泊寬負責製作機械手套的硬件。

 

受恩師經歷啟發

治療功能的機械手套,源於謝泊寬小學老師的親身經歷。謝泊寬說:「小學時有名老師一直很疼愛我,他的手筋曾經做過手術,之後其手腕難以發力,且不太靈活。」他認為是次比賽是個契機,讓他嘗試製作這方面的產品幫助恩師。對於此概念,司徒元皓和李冠霆均表示支持,前者指手部病患直接導致生活上的不便,「『助』手」則是外骨骼機械,提供動力令手部活動,有助病人康復。李冠霆稱:「物理治療(費用)太貴,而我們的發明(成本)比較相宜,可照顧基層市民的需要。」

機械手套由六個伺服馬達組成,並利用魚絲柔韌的特性,模仿人類手部筋腱。
機械手套由六個伺服馬達組成,並利用魚絲柔韌的特性,模仿人類手部筋腱。

 

試驗超過百次

作品由構思至製成最終版本,花了長達十個月的時間,三人不停在軟件和硬件方面作出改良。負責硬件部分的謝泊寬笑稱:「在創科過程中,失敗才是常態,成功只不過是你看到的最終結果。」他說一開始以最普通的摩打製作手套,但它沒法準確控制角度,團隊曾多次試驗,最後改用六個伺服馬達(servo motor),並以Arduino管理,透過特定角度牽動手套上的魚絲,而魚絲模擬手筋,伺服馬達可收放魚絲,拉動手指做出屈曲和伸展的動作。謝泊寬特別為是次比賽學習製作3D模型,作品最大的主硬件需打印十小時才能完成,而且不是一次便能成功。「我所用3D打印機的打印編號是以次數計算的,現在已經用到四、五十號。」他續稱,以硬件加上軟件計算的話,他們共經過逾百次試驗。

看書自學編程

主力負責編程的司徒元皓透露,由於「『助』手」屬創新產品,難以在網上找到有關的編程代碼。「即使有(代碼)也很混亂,很難明白當中的原理,只好找書自學,並不停debug(排錯)。」他坦言在編程時一度想過放棄,多得老師及父母勉勵,助他堅持下去。「父母說有些事情你肯嘗試便會成功,不嘗試就絕對不會有結果。」 最終版本的「『助』手」可透過藍牙在手機應用程式控制,包括五隻手指、大魚際肌(Thenar muscle)及小魚際肌(Hypothenar muscle)的施力,能調節每隻手指的關節及角度。司徒元皓說:「大家都有手機,不會出現不懂使用的情況,而且可以普及化。」

荔天STEM教育主任廖萬昌(右一)表示,學生的創意有可能因資源不足而被扼殺,學校及老師要盡力為他們提供支援。
荔天STEM教育主任廖萬昌(右一)表示,學生的創意有可能因資源不足而被扼殺,學校及老師要盡力為他們提供支援。

 

感激指導老師支援

司徒元皓強調:「指導老師廖萬昌給了很多改進作品的提示,讓我們慢慢回家研究,自行創新。」謝泊寬指因為時間未能配合,三名隊員經常分開工作,但廖Sir每次也在旁指導,有次更在學校逗留至凌晨,讓人感受到他的關愛及用心栽培,也是三人在創科學習上的強大後盾。

跨學科推動STEM學習

荔景天主教中學在三年前整合初中的時間表,在每個 cycle(循環周)均設有兩節相連的STEM課堂。兼任學校STEM團隊成員的副校長賴子軒指出,STEM課堂主要提供空間及機會發展跨學科的專題研習,「STEM本身不是一個科目,而是把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地應用。」各級STEM課堂皆設有別具特色的專題活動,初中STEM課程主任林國鑫以中一級為例,「學生在下學期學習風力發電及製作風力車,與科學科相關,因科學科正教導能量的知識,包括動能及電能,提供機會讓學生實踐。」他補充,製作風力車也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如學生要自行設計風扇的角度、扇葉的數量及形狀,包含工程元素。「當完成風力發電後,他們又要將所學的知識倒過來,改以電能產生動能推動汽車。過程中他們要以科學、數學的原理,計算速率和角度。」另一特色跨學科STEM課程是中三級的「鑑證實錄」, STEM老師王嘉進稱課堂結合生物、科學和數學元素,學生化身鑑證專家,找出真相。他指學生先要學習觀察血的細胞及纖維的細胞,並學懂使用顯微鏡,「下一堂(老師)便會搭建一個凶案現場,透過血迹的位置,助學生運用數學原理量度角度及計算距離,找出兇手如何犯案。」他續說,最後學生需拍攝影片,重演案件發生的過程,既可發揮創意,同時應用在課堂所學的知識。

荔天曾派出學生到倫敦參加The Bett Show,與各國人士交流。
荔天曾派出學生到倫敦參加The Bett Show,與各國人士交流。

 

鼓勵交流 擴闊眼界

荔天設有STEM學會,STEM教育主任廖萬昌透露,每年學會均與校外機構合作舉辦有趣活動,例如去年找到一間研發麥皮蟲自動飼養裝置的公司,到學校教授如何利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及編程,設計循環養殖麥皮蟲的裝置。「麥皮蟲由幼蟲變成蛹,再變成蟲,經過交配及產卵,卵又孵化成幼蟲,是一個生命循環,(學生)可以領略到科技和生命的結合。」他笑稱推出此項活動時,吸引很多學生報名,直至現在學生仍繼續飼養麥皮蟲,時常在小息或午飯時間探訪牠們並留意其健康狀況。廖萬昌表示校方與不同機構合作,旨在令同學擴闊眼界,增進見識。他又稱在新冠疫情前,學校更鼓勵學生到外國參加STEM相關的交流活動。「例如往年到了台北Maker Faire Taipei(台北創客嘉年華),學生有機會與世界不同的創科者交流。」廖萬昌曾帶領學生到倫敦參加The Bett Show(British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Technology Show,英國教育培訓及科技展覽),又到訪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感受當地研究科學的氣氛,對學生意義深遠。」

中三學生分組進入「凶案現場」,利用STEM知識還原真相。
中三學生分組進入「凶案現場」,利用STEM知識還原真相。

 

自由組隊 奪多項大獎

學校鼓勵學生參與校外比賽,並可自由組隊,廖萬昌認為以朋友圈子組成隊伍有其好處,研習STEM的氣氛可以在朋輩間形成。他稱目前單是在中三級,已有七至八隊 STEM隊伍,各有三至四名隊員,互相交流及作良性競爭。近年荔天在本地及國際的STEM比賽中,獲頒不少獎項,例如由三名當時就讀中四的學生所設計的「超能皮膚」,便分別獲得「香港學生科學比賽2020」冠軍、「國際科學及發明展覽2020」最高殊榮大獎,以及物理、能源及工程金獎等。廖萬昌表示另一奪獎的有趣發明是「隨機應便廁所系統」,由四名當時就讀中一的學生研發,獲「2020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銅獎,並在加拿大及韓國贏得國際獎項。「其功能是透過手機拍攝照片,利用人工智能分析人類如廁後糞便的形狀與顏色,判斷健康狀況。」

學校的STEM口號為 「憑創意,動手做」。
學校的STEM口號為 「憑創意,動手做」。

 

文:黃正怡

圖:朱永倫、蔡建新、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創科教育】保良局李城璧中學 智能蜂箱便利城市養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