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升學|IB選科原則(下)

更新時間:03:00 2022-06-30
發佈時間:03:00 2022-06-30

上期文章與大家分享了IB(國際文憑)選科的其中兩大原則,包括大學對選修科目的要求,以及學生的興趣。除了這兩個原則外,其實還有兩個比較現實的考慮原則,以下將與大家一一分享。

1. 選科第三原則:對公開試的把握大家都知道,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選科只是學生升讀高中的第一個階段。選科後,學生就要經歷兩個學年的學習,再經過公開試試煉後,取得一定的成績,才可進入大學遴選的階段,最終踏入大學的學術殿堂。

因此,學生在選科時,除了需要顧及大學學科的要求及個人興趣外,還要考慮更為現實的層面——有否把握在公開試取得好成績。IB的公開試中,每個學科的分數分為一至七級,但每年考生在不同學科取得高分的比例,往往有着很大差別。

IB每年出版名為《Statistical bulletins》的報告,列出五月及十一月舉行公開試後,各科的成績統計。從過去多年的報告中,大家不難發現一些科目一般較難取得高分,而在個別科目取得高分的比例就相對高。以經濟科為例,在IBDP取得七分的比率一般可達百分之十以上,但歷史科就只得百分之五甚至更低的比率。在以獲得高分數為前提下,相比經濟科,選修歷史科便顯得「不划算」。

因此,學生在IB選科時,若心中有多於一個選項,不妨先找出往年的Statistical bulletins,了解心儀科目的公開試成績分布,衡量自己的能力後再作決定。

2. 選科第四原則:學校支援在考慮大學學科要求、個人興趣和公開試準則後,就來到第四個選科原則——學校能夠提供的支援。

開辦IBDP的學校眾多,但每所學校於不同學科投入的資源及師資不太一樣。大部分學校都會在某幾個學科有較佳實力,於往年取得高分的比例較高,但同時也有相對弱的學科。學生在選修IB科目時,除了要考慮各科歷年成績外,也要留意校方提供的師資支援。由於不少學校為了節省資源,會要求學生以自學形式報讀部分科目,在沒有老師支援的情況下,要取得好成績絕不容易。

了解上述幾個選科準則後,希望各位準IBDP學生都能夠有更清晰的概念,選擇適合自己及未來升學路向的學科。

HL與SL的考量
決定了選科方向後,學生便要面對下一個難題:高級程度(Higher Level,HL)與標準程度(Standard Level,SL)的抉擇。

SL涵蓋的內容比同一科的HL少,而英國大學要求學生修讀的課程,一般以HL為標準,因此學生在選科時應加倍留意選擇是否符合大學要求。此外,雖然英國大學對學生的IB總分成績有要求,但同時亦要求學生的HL達到一定成績,如 七、六、六,因此學生在選科時,宜留意不同HL科目所能獲取的等級,才作最後選科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