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童身授|四點鐘的驚恐【624期】

更新時間:03:00 2022-05-19
發佈時間:03:00 2022-05-19

今期題目的靈感取自何定邦醫生的著作《四點鐘的驚恐——探討兒童過度活躍症》,特此感謝,這是非常好的作品,讓父母、老師都能更深入了解孩子的需要。

在筆者主持的靜觀課程中,父母的壓力是其中一個要關注的部分,每當談到身為父母的壓力時,不少家長分享,每天放學時間都收到老師的投訴電話,感到非常無助、絕望。他們沒辦法令孩子在學校「聽教聽話守規矩」,老師的投訴就像對父母的指責,壓力傾倒在他們身上,家長可以怎樣做呢?有人會選擇懲罰子女,但試想想,孩子每天在學校已經被老師責罰,回家後因老師投訴再被父母懲罰,先不說會否影響其身心發展,你認為在這個環境生活,他快樂嗎?而懲罰又有效嗎?

筆者明白,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挑戰和困惑,但篇幅所限,本文的討論無法涵蓋教學策略,只能從家長的角度出發,請見諒!

家校合作的意思
不少父母表示,從老師的投訴電話得到的資訊,基本上每天差不多,都是孩子在校搗蛋的「偉績」,然後老師便請父母跟孩子談談,令他們感到孩子在學校搗蛋,好像就是父母未盡力教導。此情況如工廠的生產綫,上一個工序是安裝輪軚,傳到下個工序是收緊螺絲——在學校的時間過了,現在是家庭時間,所以家長就要好好接手工序!但這不是家校合作的意思。老師與父母的對話中,其實應該包含應對策略、跟進策略的成效、改變策略、共同與孩子商討、制定目標、發掘強項等。畢竟,絕大 部分父母都沒有接受過正統的親職訓練,遑論處理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孩子。家長應可以在對話中了解上述元素,有需要的話,也應該請社工一同參與討論,以取得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發掘強項
在老師與家長的對話中,大家不自覺地聚焦在孩子的弱點上。試想想,上班時上司不停指出你的錯處,要你改正;而這工作,一做就是十五年(從幼稚園到高中),你會有怎樣的感覺呢?筆者在試用期完結前一定「裸辭」算了,但孩子沒有選擇,很可憐!有一名家長在課堂分享,孩子小三前她已每天收到老師電話,試過很多懲罰都沒有效果,之後讓孩子學打籃球,他非常喜歡,每天練習一小時以上,其後在學校的表現也進步不少。當然,有需要的話亦要配合其他治療計畫,但上述的改善個案,比比皆是。

主動溝通
父母需要非常留意孩子的情況,包括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及表現。筆者小兒子的情況,雖然未至於令老師每天來電,但也不是省油的燈。記得有段時間,他回家後就抱怨老師總是針對他、懲罰他(其實明顯是他不守規矩罷了),於是我主動致電老師了解情況(當然不是說老師針對他啦),表示孩子在學校似乎有點不愉快,也跟老師了解他的情況,一起商討對策。之後,老師改變了策略,幾天後,孩子 回家歡天喜地與我分享,在課堂上回答老師問題,得到老師的讚賞呢!當然,未必每名父母都有相關知識及技巧能與老師分享、討論,但記得可以尋求社工的協助哦!

作者:程衞強(Victor Ching)(香港及英國註冊心理學家、認證靜觀導師,並有多個國際認證專業資格、心理學(特殊學習需要)及管理學雙碩士學位。曾任本港註冊幼稚園及幼兒學校校監,現時為私人執業心理學家,並擔任多所大學客席講師工作。Victor活躍於傳媒及社交媒體,曾接受電視、電台、報章及雜誌訪問超過數百次。專頁: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Victor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