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期 健康童年】嚴防污染 安全食用魚類

其他
更新時間:09:29 2021-04-15
發佈時間:00:00 2021-04-15

大家都知食魚尤其對小朋友身體很有益處,然而從食物安全角度出發,當中涉及不少食用安全須知,家長要留神!


認識營養價值
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李逸說:「魚類屬優質蛋白質,它提供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九種必須氨基酸。氨基酸參與嬰幼兒身體各器官、肌肉的發育及生長,亦能幫助加快新陳代謝。深海魚類如三文魚、吞拿魚、黃花魚,蘊含豐富奧米加三脂肪酸,是構成細胞膜、腦細胞的關鍵元素,亦維持腦部及視網膜的健康。因魚類所含的膠原蛋白及脂肪含量相對牛肉、豬肉為低,或較易被消化吸收,適合兒童食用。」


重金屬危機
魚骨雖提供豐富鈣質,有利骨骼生長,但易導致鯁喉、刺傷喉嚨,故不建議食用。不過,白飯魚、沙甸魚的魚骨較幼細柔軟,適合年紀較大、吞嚥功能發展成熟的兒童。至於重金屬問題,汞又稱水銀,是一種可積聚在食物鏈中的重金屬。食物鏈位置愈高的魚類,體內水銀就愈多,這常見於體形較大、壽命長及捕食其他小魚的深海魚類如劍魚、旗魚、金目鯛及特定品種的吞拿魚(大眼吞拿魚、藍鰭吞拿魚)。幼童及準媽媽較易受水銀影響,故不建議食用。水銀可輕易地被腸道吸收,過量攝取會破壞神經系統,特別是嬰幼兒發育中的腦部,並可影響視力、聽力、記憶力及肌肉協調。至於其他供應本地的海魚如三文魚、沙甸魚、鯇魚、黃花魚,水銀含量較低,可放心食用。


微生物污染
不論淡水魚或海魚,若處理不當,同樣會受寄生蟲污染。常見寄生蟲如綫蟲、中華肝吸蟲,分別可在海魚及淡水鯇魚中找到。綫蟲可引起腹部不適、腹瀉、嘔吐、營養不良、肛門痕癢。中華肝吸蟲則會造成食欲不振、腹瀉和發燒,嚴重時可致膽管梗塞和肝硬化。要有效避免感染寄生蟲,不宜讓兒童進食魚生、刺身等未經徹底煮熟的海產。煮食或翻熱時必須把魚類及海產徹底加熱至最少攝氏75度達三十秒以上,特別是添加在火鍋或粥品的魚類。已煮熟的食物應儲存在攝氏4度以下的環境不多於三天,食用前徹底翻熱或滾燙。


 


文:兒Hygibaby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